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古典唯美的昆曲 六百年的游园惊梦(3)

2010-02-08 15:29
来源:长城论坛 作者:托塔天王
因为这个剧种它的文学基础是古汉语,那么古汉语而我们今天都用白话文。只有学文史的青年人或大学生他才能懂得古汉语。如果不懂古汉语,那么他听了
 
  因为这个剧种它的文学基础是古汉语,那么古汉语而我们今天都用白话文。只有学文史的青年人或大学生他才能懂得古汉语。如果不懂古汉语,那么他听了这个词或是看了字幕,看了字幕都听不懂的话或者不理解它是什么意思的话,这是欣赏昆曲有阻隔。
 
  严格的程式化的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沉闷的故事情节,这一切都使得昆曲与当代的审美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于是,昆曲--这支奄奄一息的文化瑰宝便被长久的遗忘在历史的暗角里,直到今天,仍处在我们的视界之外。
  1956年,当时中国唯一的一个昆剧表演团体:浙江“国风苏昆剧团”整理改编了传统剧《十五贯》,获得了巨大成功,一时间,“京华争说《十五贯》”,《人民日报》还为此发表了评论:一个戏救活一个剧种。《十五贯》的成功给当时垂危的中国昆曲带来了一丝生机,在它之后,很快全国便成立了5个专业昆曲剧团。然而,这希望的突然降临却有些误打误撞的意味,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它在当年所引起的巨大轰动,一方面是由于适应了50年代所特有的政治气候,它成了当时“反对官僚主义”,“坚持调查研究”的生动教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简化了原作中极为罕见也是极为复杂的“双熊梦”的艺术结构,强化了故事情节与戏剧冲突,从而适应了普通观众的欣赏趣味。它的成功多少是以对昆曲自身独特传统的牺牲为代价的。如今,距离当年《十五贯》的演出已经过去了40多年,然而,由这出戏引发的如何保存昆曲的方法的争论却没有停止--是保留昆曲的原汁原味还是作适合时代、时尚审美需求的变革,这是个两难的问题。
 
  戏曲理论家丛兆恒:印度梵剧为什么没有了?它固定的形式不再发展了,然后被人民群众慢慢抛弃、慢慢它就会完了嘛。
 
  戏曲理论家刘厚生:在《牡丹亭》之前是没有《牡丹亭》,《牡丹亭》就是创新,《桃花扇》、《长生殿》都是在当时的创新。
 
浙江京昆艺术剧院院长汪世瑜:如果说拿一些非常陈旧的,离开观众欣赏的、很有距离感的这些戏观众看,观众当然是不满意的。
 
  《十五贯》可以说是昆曲改编最为成功的一个例子,然而,也是最受业内争议的一个例子,甚至被认为“昆曲如此改革无异于自杀”。而虽反对者甚重,但为生计,昆曲的改革还是在大步向前。在这一点上,被誉为中国昆曲半壁江山的上海市昆剧院做了一些难能可贵的探索。前两年,上昆的改编版《牡丹亭》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日前,他们又推出了新编历史大戏《班昭》,在这部戏中,除了保留了昆曲的唱腔特色之外,其它的一切元素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改编。
 
  昆剧《班昭》导演杨小青:为什么他们上昆(上海昆剧院)要我一个越剧导演在排它,其实我从功力上来排昆曲我是很难的。昆曲很高了,越剧就比较通俗,但越剧有个特点就是它是很情感的,它很煽情,使观众不是为你什么技巧去鼓掌而被你打动,跟着你哭,跟着你笑,我就想把(越剧)的这个优势贯注到这戏(班昭)里去。
 
自从1949年以来,中国的戏曲界一直在致力于对于传统戏剧的改革,经过了这几十年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这场改革实际上是将西方话剧的美学特征来作为中国戏曲的改革的评价标准,即强调完整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以及强烈的舞台震撼。但是这一点却与重视写意、抒情、象征与诗化的中国传统戏剧美学背道而驰的。对于范示严整的昆曲来说,这意味着伤筋动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