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中国戏曲:行走于诗化与写意之间(二)

2010-01-18 10:1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朱恒夫
戏曲无论是在语言、表演,还是在题意的表述上,都洋溢着诗的精神。

写意的舞台

戏曲的舞台,时空转换只依凭演员的动作、唱白来展示,其本质已不是用来再现故事,而是用来表现故事。

再说突出的写意性。但凡艺术,都是写意的,即如强调写实的西方艺术,也不可能一如照相般的摹写所表现对象完全真实的状态。西方的戏剧同样是这样,即使是以追求逼真效果的话剧,也是“高于生活”,比起生活更典型、更集中。既然西方的艺术也是写意的,那么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中国的艺术具有写意性的特征呢?其根本原因,是西方的艺术主动积极地追求形似,它的写意效果不是艺术家主观的意愿。而中国的艺术是创作者有意识地追求神似,只求表现事物的本质精神,而不在意它是否和原状态吻合。即如绘画,西方绘画主张自然写照,色彩、形状完全摹拟其所表现的对象,要求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直观上都要与自然景物相一致。而中国的绘画则不然,强调的是人的内心对客体的审视与体验,描写出对象的神韵与画者对客体本质的把握。因此,中国画中的荷是墨色的,游动的鱼是没有水的,尺幅之内能包容数千公里的山河,等等。

戏曲

中国艺术的写意性特征缘起于儒家的文化。儒家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关于国家治理的文化,它总是从宏观上审视社会,审视群体,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去对具体的事物、具体的人作微观的考察与分析,这种文化养成了人们凌空俯视的习惯,并用主体的意识去诠解客体、左右客体。在艺术上的表现则是对事物大处着眼,整体把握,并把反映的对象变成“我”心中的对象。

具体地说,戏曲的写意性特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舞台时空的不确定性。传统戏曲的舞台不同于话剧等戏剧的舞台,它不靠舞台美术或灯光等制造真实场景的幻觉,台上几乎空无一物。时间与空间只依凭着演员的动作、唱白来展示。这样的时空表现方式完全不同于话剧,后者要求戏剧的每一个单元必须在固定的空间与时间内表现,它用近于真实的布景将演员定位在具体的时空之中。它要求演员必须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是在“四堵墙”之内,真实地演绎一段从未发生过的故事,而此时演员不再是演员自我,而是所扮演的那个人物。它也要求观众在剧场营造的真实场景中,产生与演员同时经历着一个故事的幻觉,并产生强烈的共鸣。

而戏曲则不然,这种时空的表现方式明白地告知观众,舞台上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是在演戏,是演员“做”给人们看的。从舞台的构造到人物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也说明戏曲并不想逼真地再现生活,而只是有意地“表现”生活。传统的戏曲舞台是三面凸出式的,观众可以从三面看到演员的进进出出,即使是最后一面墙,也并不是按照再现生活的要求来设计的,而是为了便于演员的上场和下场,开了两道门,称之为“出将”与“入相”。这样的构造无法营造出真实情境的幻觉,演员的一举一动,甚至画妆卸妆、上场前的准备都在睽睽的众目之下。而实际上,戏曲原本就没有打算让观众透过钥匙孔来观看一段故事的想法,相反,它始终要求演员心中想着观众,要不时地和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戏曲的舞台,本质上不是用来再现故事的,而是用来表现故事的,是实实在在的“演戏”的一个场所。

戏曲舞台时空的不确定性与戏曲受说唱艺术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在戏曲的形成时期,因没有专业的编剧,艺人往往将说唱的故事稍作改编,就搬演到舞台上。时空的表现一如说唱时那样自由,瞬息之间,跨越数年;一个圆场,已行千里。至于人物上场时的身份与品行交待,更是说唱人介绍与评论人物方式的遗存。

二是剧情服务于作者的表情达意。戏曲的剧作家大多数是读书人,他们读书的目的是参与政治生活,辅佐君王,以此建功立业,并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他们大都有着远大的抱负、广博的知识,和对社会、人生深邃的洞察力。即使是在文人地位极其低下的元代,他们也不甘心于一辈子只写写剧本,至于科举制度实行正常的明清两代,文人剧作家更不会把剧本的创作当作是自己终生的事业,他们写作剧本,只不过是借此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把戏剧当作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政治观、宗教观的工具。因此,他们从不在意所编写的故事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或艺术的真实,只要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达到目的了。考量文人剧作家的作品,大都是“写意”的,而不是写实的。 《西厢记》等描写白衣秀才与富家小姐婚恋的作品,为了表现作者的“让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大都会构思出秀才参加科考中了状元的情节。因为不管秀才的社会地位多么卑下,一旦中了状元,鲤鱼化成了飞龙,一切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