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上海大学教授、《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戏剧学会副会长。出版有《论戏曲的历史与艺术》、《中国戏曲美学》、《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等十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主持的科研项目有《中华大典》“小说戏曲”理论卷、《城市化进程中的戏曲发展研究》与《上海百年戏剧文学史》等。
戏曲作为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样式是必须要知道的,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不管你对中国戏曲的了解是多还是少,对中国戏曲的感情是深还是浅,都不会否认它很美,但美在什么地方?不同的眼光与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高度的综合性,二是突出的写意性,三是鲜明的地方性。
诗化的戏剧
戏曲无论是在语言、表演,还是在题意的表述上,都洋溢着诗的精神。最能体现戏曲诗性精神的是,剧作者借助于戏剧的载体,言志抒情,融入了作者自己对理想社会与理想人生的看法。
先谈高度的综合性。人类社会中的艺术种类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时间的艺术,另一种是空间的艺术。所谓时间的艺术,就是依赖于时间而存在的艺术,如音乐、歌唱、朗诵等等;所谓空间的艺术,就是依赖于空间而存在的艺术,如雕塑、建筑、绘画、服饰等等。而戏剧,则是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戏剧中有歌,有舞,有朗诵,有服饰,有绘画,因此,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论是欧洲早期的戏剧,还是欧美的当代戏剧,只要是戏剧,就一定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戏曲是戏剧中的一种,自然也不例外。
戏曲
然而,中国戏曲与欧美的戏剧相比,其综合的程度不同。欧美的戏剧,虽然也是综合性艺术,但每一种戏剧形式都偏重于一种表现手段。比如诗剧偏重于诗的语言;歌剧则以歌唱为主;舞剧的侧重点是舞蹈,其编剧重心不是在文学上,而是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而话剧,主要是用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反映社会生活与各色人生。
中国的戏曲则和上述的各种戏剧不一样,它将时间的艺术与空间的艺术高度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戏曲首先是诗化了的戏剧,无论是在语言、表演,还是在题意的表述上,都洋溢着诗的精神。最能体现戏曲诗性精神的是,剧作者借助于戏剧的载体,言志抒情,融入了作者自己对理想社会与理想人生的看法。比如《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在其剧作中,通过赵五娘、蔡伯喈等人的形象表现了他关于社会与人生的理想构图。即,做人子媳的,应该对父母公婆尽孝,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做人臣的,应该对国家、君王尽忠,如若忠孝发生矛盾,则以忠代孝;而人在社会中,应该济危扶困,乐施好善,尊重他人,和睦相处,而不能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见利忘义。在实际生活中,像赵五娘那样的克己孝亲、贤惠勤劳,像蔡伯喈那样弃家尽忠、不忘父母发妻,像张大公那样急公好义、慷慨解囊的人还是不多见的,可以说,都是经过剧作者诗化了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会将观众带进一个诗的境界。
戏曲同时是歌唱的艺术。元杂剧时,因能歌者较少,故一剧只有一人歌唱,旦角唱者为旦本,末角唱者为末本。到了南戏与明清传奇时,每一个角色都可以唱。一本戏做下来,演员需要唱二百多支曲子。戏曲演出时,可谓锣鼓喧天,丝竹缭绕,歌声飞扬。许多人对戏曲的兴趣主要在歌唱上,他们不是看戏,而是“听”戏,欣赏黄钟大吕的奏乐,谛听演员或如莺啭或如雷鸣的声音。就一个剧种而言,如若声腔不悦耳动听,不能赢得大多数观众的喜爱,是绝不能够生存下去的,更无流向外埠之可能。越剧若没有柔软婉转的唱腔,它不可能从绍兴的“的笃戏”走过百年历程,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剧种。京剧的歌唱若不能使大江南北的人产生美感,则绝不可能成为“国剧”。可以说,没有曲,就没有戏曲的存在。歌唱,是戏曲的最主要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