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采用当地发生的故事,反映当地的生活内容。由于戏剧故事就地取材,其内容贴近当地的生活,所以,观众对本地的剧种有亲切感。采用当地故事入戏,在戏曲有着悠久的传统。民国年间,淮剧《丁黄氏》所写的就是一件发生在盐阜地区离奇的与男女婚外情相联系的人命案故事,当时生活中的丁黄氏还活着。沪剧在这方面做得更为突出,《离婚怨》、《黄慧如与陆根荣》、《阮玲玉自杀》等莫不是发生在上海的新闻性事件。 《黄慧如与陆根荣》在上海滩的演出如火如荼之时,黄家和陆根荣的官司还没有结束。 《阮玲玉自杀》就演出于阮玲玉自杀的第二天。
二是戏曲剧目受剧种所在地的观众审美心理的支配。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很大,经济条件好坏不等,人口的来源不尽相同,受战争、政治、宗教等社会性因素的影响程度也有深有浅,因此,虽然同属于中华民族,之间的文化却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大约有着五个文化圈,为农业政治文化圈、经济自给文化圈、移民社会文化圈、安定富裕文化圈、海派商业文化圈等。在农业政治文化圈内生活的人们,关心政治,以史为鉴,喜闻乐见历史故事与涉及国家政治的题材,如处于农业政治文化圈内的山西梆子(今称晋剧),有传统剧目五百部左右,大部分都与历史、政治有关。而在安定富裕文化圈如江南、皖南生活的民众,则对爱情、婚姻、家庭的故事感兴趣,所以越剧、黄梅戏的经典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红楼梦》、《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等等。当然这样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是从总体上看某类题材所占的数量与经典剧目内容的取向。
三是地方性的音乐成了剧种的显形标志。在近一百多年间,随着京剧对地方戏影响力的增强,后者对前者可谓亦步亦趋,从剧目、服饰、程式、舞美到乐队的构成,完全地仿照京剧,这样便渐渐地消解了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但尽管如此,仍有一种要素没有被京剧同化,这就是方言的念唱与地方色彩极为鲜明的音乐。尤其是音乐,我们即使不知道是什么剧种,也不知道演的是什么剧目,然而,只要一听它的声腔音乐,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它是谁。可以说,声腔音乐在今天已经成了剧种之间的重要的分水岭。
剧种的音乐来自于地方的民歌小调,而我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民歌小调,其色彩、调值、声高、旋律都各不相同,因此,被运用到不同的剧种中,就形成了各剧种音乐多姿多彩的状况。那么,各地的民歌小调为什么在色彩、调值等方面有那么大的差别呢?这主要缘于两个原因,一是经济条件的好坏,二是地理环境的差异。经济条件决定了曲调的色彩,我们以苏北苏南的民歌为例。苏南,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多数时候又风调雨顺,所以这里的人们少有衣食的担忧,他们所唱的歌曲节奏明快,抒情委婉,如“四季采茶调”。而苏北尤其是海滨地区,旧时土地贫瘠,没有建立排灌的水利系统,又常遭海啸之苦,所以,只能唱“大悲调”之类如泣如诉的曲子。
上述三大艺术特征——高度的综合性、突出的写意性、鲜明的地方性,是戏曲的根基所在。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在戏剧的大家庭中,有着独立的地位与审美价值,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特征。从宋代至今,戏曲虽然与时俱进,不断变革,但这本质特征从没有被淡化过,相反,愈来愈突出。因为这三大特征,吻合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心理。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