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梁峁间一座座村庄平静得异样而神奇,人们往往用“六万山头五万户人家”来形容这里的地广人稀。而就在这贫瘠的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环县道情皮影”。
“手起简板第一声,道家清音管弦生。一调唱出千人腔,众口嘛簧动一情。道是粉头弄玉姿,原来牛皮苦做成。中国有此方有戏,孤陋寡闻信为真。”已故“环县文化第一人”李仰峰先生曾经这样总结环县的道情皮影。
“活化石”
环县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曾是匈奴、羌、戎、狄等民族交往及古老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诞生了“环县道情皮影”这一民族民间艺术。
环县道情皮影
据《环县志》载,环县自古是一个“山童水劣、世罕渔樵、秋早春迟、风高土燥”的偏僻地域,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贫乏。因而土生土长的环县道情皮影戏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道情,顾名思义就是“说道传情”,有游说宗教道义、传递天地真情之意。
皮影,顾名思义就是用皮子做的道具在灯影下演戏。据庆阳市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环县道情皮影是戏曲的最高境界,由“道情”和皮影有机结合而形成,历经千年沧桑,终成环县独特的地方小戏。据资料显示,道情皮影作为戏曲出现要比莎士比亚的戏剧早2100年。早期的皮影经清代末期“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一代代人的改革创新,更加完善,发展成今天的陇东道情皮影。它与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水乳交融,形成了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的华池、庆城及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等县在内的分布现状。为此,有人称道情皮影是秦陇文化交融的。
传承与现状
据庆阳市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环县道情皮影戏班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一头毛驴驮着两三副箱子,五六个艺人背着行当乐器,在崎岖的山路上穿乡过村;在星月下的农家窑洞里,在煤油灯照着的白纸亮下,前台艺人舞动皮影,通过自己的悟性与情感赋予这半尺皮影以灵性,给人们更多的教育和启发。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优美独特的道情音乐唱腔和精湛的皮影制作及表演上。戏班演出时,前台一人挑杆表演,并承担所有角色的坐唱念白,后台四五人伴奏并“嘛簧”,一唱众和,粗犷高亢,独具风格。道情音乐为微调式,分为“伤音”、“花音”,以坦板、飞板两种速度演唱,曲牌体与板式体并存。其伴奏乐器中的四弦、渔鼓、甩梆子、简板均为自制,音色独特。传唱的180余部剧目中,至今还保留着“图”、“卷”等古老文化符号。现馆藏及民间流存的数千件清代皮影原件,构思奇妙、雕刻细腻逼真,有极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经普查,全县境内现有47个戏班、285名艺人、40多名皮影雕刻者。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三次晋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并最终发展为甘肃唯一地方剧种——陇剧。2002年6月9日,中国民俗学会将环县命名为“皮影之乡”。为了保护传承发展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艺术,2002年8月20日至23日,环县举办了首届“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2002年8月25日,甘肃民间艺术家协会将环县命名为“道情皮影之乡”。从此,道情皮影成为环县加快开放开发步伐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