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宁皮影戏,当地百姓即称之“羊皮戏”,因它是通过,灯光的照射羊皮制成的人物剪影。由艺人边操作边演唱投影在用绵纸做成的屏幕上,使其在银幕背后来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因观其影子成趣演及戏剧内容,故又称“影子戏”。
以历史为证,海宁皮影戏在南宋绍兴年间、由临安(今杭州)传入海宁的纸人已粉墨登场。当时海宁的皮影戏班社数量发展很快,他们直接服务于达官贵人和乡绅富户的婚丧喜庆或宴会助兴之举。到了清朝光绪初年,不知何故,朝延下谕一律禁演皮影戏。于是一纸禁令把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被鞭下了冷宫。
可任何的民间艺术,都植根于人民大众,它与文化历史都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缘故。因此从此开始,皮影戏就流入到了民间。由于海宁地处杭嘉湖复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民生活富庶,各种岁时习俗蔚然成风,特别在海宁农村养蚕前,蚕农为祀蚕茧丰收,都要请班子到蚕房演出一场羊皮戏“暖房”。演毕,将用作银幕的棉纸揭下来,贴在蚕匾上,以祝今年“蚕花二十四分”大有希望了。由此,人们又把羊皮戏唤成了“蚕花戏”,”并相沿成习。到了国民年间,仅海宁长安、斜桥、郭店、周王庙等几个乡镇,就有专业皮影戏班社达14个之多,从业人员达百余人。演出的正本戏有300多本,开台戏166本。仅其剧目数量可见一斑。
海宁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最早沿习“以素纸雕镂”,故民间称其“纸人”,或说“百纸头阿三”。后来将纸制影人改用脱毛去脂的生羊皮制作,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羊皮戏”。
羊皮人物造型手法,运用单线平涂、重彩绘、石雕镂。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富有水乡兰印花布装饰格调,同时又将影人从传统的尺余之长,扩放至二尺有余,背面的操纵纤棒,从原来的2根增加到5根之多,使之提高了影人活动的空间,并在口、眼、耳等关节部位又巧设机关,使演出效果达到栩栩如生,活龙活现的功能。随着照明的发达,表演皮影戏的光源,也从原来的腊烛、油灯为电力替代,同时使用先进的调光设备和彩色荧光,借助风花雪月和雷雨闪电的道具,与音乐、唱腔、声响和谐地浑然一体,使观众身临其境,百看不厌。
建国后,海宁皮影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关怀,1954年冬,海宁组团参加了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调演,这演出效果使海宁皮影戏名噪一时,后又两次北京参加全国皮影戏调演,继而在京、津、沪等地巡回献演,赞誉鹊起。并为西欧、拉美、亚非等地区40多个国家贵宾作精彩表演,深受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海宁皮影戏的音乐唱腔十分古老,这在1981年出版的《中国戏曲词典》一书中可得到佐证,里面有一段文学是这样记载的“现在海宁皮影戏所唱的专腔,有人认为还保存了海盐腔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