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以素纸雕镂:海宁皮影戏(2)

2010-04-22 10:55
来源:嘉兴文化网 作者:清远
海盐腔,为我国著名的明代四大声腔之一,海宁皮影戏的音乐唱腔,曾受江南丝竹的宣染,其内涵十分丰富,它分为乱弹(高腔)、长腔和专用曲牌三个系统
 
“海盐腔”,为我国著名的明代四大声腔之一,海宁皮影戏的音乐唱腔,曾受江南丝竹的宣染,其内涵十分丰富,它分为“乱弹”(高腔)、长腔和专用曲牌三个系统组成,在演出中运用自如,曲曲声腔并茂,却到好处,关于它的音乐唱腔,经海宁市文化馆民间艺术家朱关良先生的专门搜集整理,现在已保存了100多首曲子的录音和记谱,这是一笔值得重视的祖国文化遗产。
 
可惜的是,海宁皮影戏在文革中被遭到了毁灭性冲击,影戏行头被烧,剧团解体。艺人各奔东西,皮影戏从此全无影踪。历史推移到了九十年代,经过30年的变迁,艺人已所存无几,但一些老艺人为了这一古老的艺术而“艺心不改”,萌发了东山再起的念头。于是由斜桥镇70多岁的原郎家班郎自立老艺人为核心,邀来了附近所存的几位老同行,组成了海宁仅此一家的皮影戏演出班子。
 
正因为出自这一艺术的民众性,当这一消息一传开,这影人在舞台上的亮相,呵,这轰动效应真是难以描绘,当地群众请他们上门演出无可非议。嘉兴、上海、平湖、杭州宋城、桐乡乌镇等请他们演出的邀请书,如雪片一样从各地飞来,各级电台、报纸,直至中央电视台等各新闻媒体,纷至踏来采访、录像,并连续播放,成了艺术领域的一大亮点;上海博物馆、上海奉贤文化馆等单位曾多次组团前来取经采访并在上海博物馆设立了专门的陈列。有关这些已足够反映了海宁皮影戏艺术的广泛影响和在人民群众中的艺术价值。
 
为了抢救和保存这笔文化遗产。海宁市文化局于2000年还组织部分老艺人,作了抢救性的录像搜集,有8个剧目被真实地录入了碟片。当地政府和镇文化站,为了培养这一艺术能后继有人,还在斜桥中学开办了皮影戏操作演技培训班,有12名学生在老艺人手把手的教授下,得到了技艺上的继承,长期为皮影戏人物造型的剪纸艺术家王钱松先生,他为该皮影戏剧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他又在学生中收徒办班,传授皮影戏人物造型的接班人,为今后皮影戏人物造型的继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