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环县道情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中,环县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挖掘、传承和保护。从启动“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到成功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这一民间艺术得到精心地呵护。
民间传说
环县道情皮影是中华皮影戏曲的“姊妹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环县道情皮影
据说汉武帝刘彻的一位爱妃病故后,刘彻深为悲痛,一位民间人士用皮革制作了一个酷似刘彻爱妃的偶像皮影人物,带着这个偶像皮影在帏帐内来回走动让刘彻在外观看,非常逼真,刘彻大喜。这种偶像光影的“把戏”便是现在的皮影戏的雏形。以后为了制作表演方便,人物偶像逐渐小而逼真,有的地方引用了当地戏剧的说唱形式,后来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的舞台道具最基本的就是皮影。所不同的是作为戏剧的音乐,是深受了道教影响,吸收了渔鼓道情的说唱艺术,所以有先道情后皮影的说法。据说宋末元初,当时一些道人为了宣扬道教教义和募捐化缘,手拿渔鼓和简板唱“道歌”,鼓励人们反对外族入侵,忠君爱国,后经艺人的艺术实践,融入民间故事的情节,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剧,在长期的宣教活动中,为了使说教形象化、故事化、生动化,引入了皮影,采用戏曲表演的形式,使道情与皮影结合了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道情皮影。
道教名山传仙乐
关于环县道情皮影的起源地,说法不一。有的说从山西传入,原因是道情唱词和山西的方言俚语相仿;有的说是从陕西传入,和陕西的碗碗腔如同一脉;有的说起源于本地明朝的道观,原因是离县城40公里的兴隆山当地又称“东老爷山”,是从唐代就开始兴旺的西北道教名山。
兴隆山又称东老爷山,它原是环县道教圣地,位于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四合原乡。明朝中期,各方云游道士就开始在山上修建道观,到20世纪初,共有大小道观楼阁70余孔(座),规模之大,方圆百里独一无二。每年农历三月三庙会祭神,更是盛况空前。
从明朝中叶起,各方云游道士在山上修建道观,历经三朝,如今有大小道观70余座,规模之大,方圆百里独一无二。兴隆山道观的修建给一些长住道士和云游道士谈经论道、祭祀神灵创造了条件,亦为道情皮影戏的诞生、发展提供了根据地。每年农历三月三,为兴隆山镇山神无量主师诞辰,要大办庙会,大唱“神戏”,连续三日。白天为木偶、秦腔,夜晚是皮影道情。其他马戏、杂技也纷至沓来助兴。庙会期间,虽有秦腔、电影助兴,但祭祀神灵的戏非土生土长的环县道情皮影戏莫属。当地流传:“祖师爷不看大戏,只爱道情皮影。”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以兴隆山为圆心的不规则扇面分布的道情皮影戏地域。
在庙会敬神祭祖唱神戏之时,当地民间艺人又捕捉到了道情曲牌曲调特点,模仿“阴阳”、“法师”诵经超度和祭祀神灵部分动作,将道情说唱又融入了皮影,这样久而久之皮影和道情二者达到了绝妙完美的结合,并形成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