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古典剧目的成功转换

2009-05-25 08:1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王蕴明
近几年,河南豫剧二团排演的《程婴救孤》在舞台上异峰突起,一举荣登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和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榜首。

近几年,河南豫剧二团排演的《程婴救孤》在舞台上异峰突起,一举荣登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和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榜首,至今已演出400余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普遍赞赏,成为当前仍处于困境中的戏曲舞台少见的一道亮丽风景。何以然?

豫剧《程婴救孤》由传统剧目《赵氏孤儿》改编而来,剧中所讲述的春秋时晋国大夫赵盾一家的悲惨遭际,最早见诸史书《左传》,后见于《史记》。这一史实最早见诸舞台是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主要取材于《史记》,而又加以艺术创造。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一经问世,800年来久演不衰,不同剧种争相改编。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还是最早传入海外的中国戏剧,自公元1735年始陆续有法、英、德等译本出版并搬上舞台,世界文学巨匠伏尔泰、歌德都曾盛赞并翻译过《赵氏孤儿》。

豫剧《程婴救孤》改编的前提是尊重原著。因为原著所赞扬的伸张正气、惩恶扬善、舍己救人、杀身取义的情操品格,已经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文化积淀,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与魂魄之中,而且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豫剧《程婴救孤》的主要立意、人物都基于原著和基本史实,表现了一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同时,传统剧目呈现在当代舞台上,尤需进行艺术上的现代转换,吸纳当今各种有益的艺术养分和技术手段。这里的关键是要体现时代精神,融入时代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情感诉求。既要以现代意识观照和审视历史事件与人物,加以分析鉴别,去粗取精,去芜存菁。又要以现代意识烛亮和强化其精粹,令其焕发出时代的光辉。而这种烛亮和强化不是“强入”,不是外加,而是循其内质以生发,是历史的源流汇入现代的长河之中。

豫剧《程婴救孤》在把握尊重原著与践行现代艺术转换二者关系时的聪明之处在于:作者将原著“孤儿复仇”的重心挪移为程婴救孤与换孤,着力表现程婴舍己为救人,忍辱含垢之艰辛,仰脸事奸佞之痛切的悲剧命运和生命历程。为此,剧作增添了反复吟唱的儿歌:“老程婴,坏良心,他是一个不义人。行出卖,贪赏金,老天有眼断子孙。”在大雪纷飞的严冬里,须发皆白、佝偻身躯的程婴,身边鸣响着责骂的儿歌,蹒跚地挪动着步履的戏剧情境,令观者无不动容。强化了程婴的亲子之情、失子之痛与更为人性化的艺术呈现。如程婴在家中与公孙杵臼关于舍子救孤的对话;程婴目睹屠岸贾掐死己子、刺杀公孙杵臼惨状时的痛绝神态和撕心裂肺的大段悲叹;公主与孤儿在郊外相遇的情境与对话等,这种或浓烈的情感倾诉,或温馨的情感交流,增强了戏剧的亲和力,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又如屠岸贾被擒时,赵氏孤儿本欲举剑刺杀,然念其16年给了许多关爱,掷剑于地,令其自裁,彰显了人之常情,增强了剧作的文化涵量与观赏性。

同时,作品营造了厚重浓郁的舞台景观和明丽的剧种特色与新颖的艺术风格。《程》剧在编、导、演、音、美的通力合作下,遵循中国戏曲的美学原则,吸纳现代的文化技术成果,不仅充分体现了豫剧生活气息浓烈、舞台表演活泼灵动、音乐唱腔委婉细腻、酣畅淋漓的剧种特色,而且舞台呈现蕴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彰显着雅洁凝炼的艺术风格。尤其是饰演程婴的李树建的艺术体现,立足于豫剧美学本体之中,吸纳话剧、影视的表演技巧,形成了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融民族神韵与时代风采于一身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他的表演由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戏剧情境出发,有艺术的规范,无程式的桎梏,动静得体,浓淡适度,是生活化的,又是艺术化的。他的唱,宗马(连良)、学麒(麟童)而又独树一帜。剧中程婴的唱腔旋律随着戏剧情境的演变,或爽朗洒脱,或高亢激越,或苍凉沉郁,收放自如,创立了一种新颖独特的演唱风格。

(责任编辑:悠雅)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