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昆曲六百年(三):昆曲的不朽传奇(上)(2)

2009-07-10 14:4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央视网
1577年,已经颇有些名气的举人汤显祖,前往京城参加京都会试。 科举考试对人生的贻误,汤显祖终生不忘,读书读到没有了一点生趣、意趣,这实在是人

1577年,已经颇有些名气的举人汤显祖,前往京城参加京都会试。 科举考试对人生的贻误,汤显祖终生不忘,读书读到没有了一点生趣、意趣,这实在是人性的扭曲、异化。他在《牡丹亭》中让老儒生陈最良展示这种可悲的命运。十三年寒窗,四度落第,直到张居正病死被弹劾,汤显祖才考中进士,这年他已经34岁。 汤显祖处于两种思想,社会文化思想的一个激烈交锋之中,到了明朝中叶,程朱理学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的统治思想。 汤显祖他们所推崇的思想呢,就是个性主义的,尊重人性发展的一种思想,(在明朝)是一种叛逆的思想.在当初,可以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先锋派思想.而汤显祖呼应这种思想,他提出了一个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情.这个情在《牡丹亭》中就具体的体现为杜丽娘,就是情的化身。  此时,《牡丹亭》已经成为汤显祖心中的一个梦。

对于白先勇来说,昆曲同样也是他心中一个不愿醒来的梦。

白先生对于《牡丹亭》,对于昆曲的感受是很特别的.因为他十岁的时候,在上海,就是当时抗战胜利了,在上海看过昆曲.到南京跟着他的父亲白崇禧进过美龄宫,在那儿看过昆曲.他就这印象而已.到改革开放,1979年的时候,离开他上一次看昆曲已经四十年了.他回到大陆看到什么都是变化了.但是偶尔在上海又看到了昆曲.这对他的心灵的轰击是很大的.1987年,白先勇重游南京,看到了另一场精彩的昆曲演出。台上张继青扮演的杜丽娘正唱着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明朝万历十四至十七年,江南水旱相继,瘟疫流行。此时,汤显祖在南京担任无关紧要的闲职。他目击民间惨状,于万历十九年上《论辅臣科臣疏》,揭露赈灾官员的贪贿之行,并进而抨击当朝宰辅,把万历朝的统治总结为前十年坏于张居正,后十年坏于申时行,辞意严峻,震动朝野。

1598年春天,49岁的汤显祖回到老家临川,在经历了16年官场沉浮之后,汤显祖终于成为自由作家。 辞官的当年,汤显祖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将脑海中的那个挥之不散的梦,写就为不朽传奇《牡丹亭》。

《牡丹亭》最初名为《还魂记》。这个故事的原型是宋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但这个相对单薄的故事在汤显祖的手中做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大改动:江西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春天的感召下,与婢女春香往后花园游玩。逛累了回房小睡,梦到书生柳梦梅出现,和她在牡丹亭梅花树下幽会。丽娘在梦中和想象中的情人尽情欢会。此后,丽娘因相思抑郁而死。三年后,柳梦梅游学偶宿园中,拾得一画,连连呼叫,画中女子现身,和书生梦梅结为人鬼夫妻,终于成就一段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感人姻缘。

在众多的反对者中 ,态度最坚决的当属苏州曲家沈璟。沈璟是吴江派作家的领军人物,他推崇传奇创作要严守曲律。不过,他并没有掩饰自己对于《牡丹亭》的喜爱,而且直接动手修改了剧本,使它更符合曲律,便于舞台演出。追求文学美和音乐美的统一,成为这个阶段传奇创作的主旋律。虽然时有纷争,却为后世的传奇创作指明了方向。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