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出现,在当时的戏剧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当时的文人学士们几乎人手一册,早晚诵读,被称为天下第一本好戏。有一个退休的大学士王锡爵得到《牡丹亭》的稿本后,命令家中的昆剧班急习之,迫不及待地看完演出后,他颇为伤感地说:“吾老年人,近颇为此曲惆怅”。
《牡丹亭》无疑可以列入中国戏剧文化史上以最苛严的标准选定的几部第一流的佳作之内。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位于苏州五亩园,这里传承着原生地的昆曲。
2002年,这里悄然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剧院请来了有着“巾生魁首” “旦角祭酒”之称的汪世瑜和张继青担当艺术指导,而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扮演者都是剧院的小字辈,年轻的演员被挑选出来在剧中挑大梁。这部由年轻人挑大梁的戏,被称为青春版《牡丹亭》。
据说汤显祖在写作《牡丹亭》的时候,总是独自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为杜丽娘拈毫苦吟。他对丽娘的钟爱,已经到了白日消磨肠断句的程度。清朝文人焦循在《剧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家里人怎么都找不着汤显祖,后来发现,他正卧在院子里的柴堆上痛哭流涕,他说:填词填到赏春香还是旧罗裙,一时感动,忍不住落泪。
《牡丹亭》寄托了汤显祖的全部理想,而杜丽娘这一形象更是汤显祖的自喻:这个慕色怀春的痴情少女,表达了汤显祖追求自由理想的心声。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在全本戏中,这两句曲文反复咏叹,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面对礼教的压迫,经历了人性的苏醒、窒息、湮灭,而到重生。
当职业昆剧班在市井里演出《牡丹亭》后,剧中以情抗理的主旨,在那个时代引起非同寻常的反响。一个叫冯小青的扬州女子,年纪轻轻嫁到杭州给人做小妾,她受尽折磨,只能与杜丽娘对话。一天,她写下诗篇:“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小青18岁夭亡。不久剧作家吴炳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部《疗妒羹》。和《牡丹亭》一起流传至今。
自1598年始,上承西厢,下启红楼的《牡丹亭》,以其典雅唯美的演绎手法,冲破藩篱的自由思想,四百多年来不绝于舞台。剧中的至情至爱,超越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差异,感染了无数人。
2006年,已经在国内和港台地区大获成功的青春版《牡丹亭》来到美国,跨出了海外巡演的第一步。这个四百年前的东方梦境又一次感动了大洋彼岸的西方观众。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汤显祖列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和同时期的英国文豪莎士比亚、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并列。
《牡丹亭》已经诞生了四百多年。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感时伤春时,仍然喜欢轻叹一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