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视频详见: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
1956年,新中国已经走过七年的光辉历程,举国上下都沉浸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之中。 在国家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指引下,沉寂已久的昆曲也得到了一次发展的良机。而这,还要从一年前开始说起。
1955年,戏剧家袁牧之和作家丁玲在杭州疗养,偶然发现了一支叫国风昆苏剧团的昆剧班还在表演传统的昆曲。惊喜之余,他们也了解到这个昆剧班已经是全国仅存的一家专业昆剧表演团体,生存困难、生活惨淡,即将面临解散。国风剧团的顶梁柱正是周传瑛王传淞等一代传字辈艺人。袁牧之、丁玲马上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北京有关领导,国风剧团这才有了创编新剧目赴京演出的机会。
从浙江到北京,从广和剧场到中南海,那一年,昆剧《十五贯》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更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1956 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这篇社论的发表,正式宣告昆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56年是昆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十五贯》进京演出之后,北京、江苏、湖南、上海的昆曲演出团体也纷纷成立,北京和上海建立了民间曲友组织的曲社,保定和天津还成立了培养年轻昆曲演员的学校。这些当时演出的照片和票房上座的统计,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昆曲舞台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1981年11月,古城苏州迎来了一批归乡的游子。昆曲传习所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在这里举行。到会的十六位传字辈艺人都已是古稀之年。十年的文革几乎将昆曲这支兰花连根拔起,但它挣扎着、顽强地活了下来。在新的时期,古老的昆曲艺术该何去何从?1982年,在苏州举行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昆剧会演上,国家文化部提出了昆曲工作的八字方针:保护、继承、创新、发展。
在这次会演上,江苏省昆剧院和上海昆剧团参演的大戏都是昆曲经典《牡丹亭》。不过,两个剧团的演绎却是大相径庭,唱了一出不折不扣的对台戏。江苏省昆剧院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演出方式,张继青的表演质朴无华,深受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上海昆剧团的舞台上则充满大胆的想象和创意。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华文漪饰演的杜丽娘身后的布景也在不断变化:书房、闺阁、花园、道观一一出现。伴随着布景的变化,灯光也在不断变化。更让观众们意想不到的是,上海昆剧团还对剧中一部分比较难懂的唱词和一些曲调进行了删改和调整。这样的改革使上昆版《牡丹亭》引发了专家的争论。 关于如何保护昆曲的讨论也由此展开。
会演结束后,江苏省昆剧院得到了“继承奖”,上海昆剧团得到了“革新奖”。但昆曲界关于昆曲保护的两种立场却一直持续到现在。 各家昆曲剧团,做着各种努力,想让观众重新走进剧场。但是,昆曲已经太长时间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人们还能回忆起那些尘封多年的故事和生疏已久的唱腔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流行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流行音乐开始在艺术舞台上出现。西方文化通过书籍、电影、音乐等不同的载体蜂拥而至。 人人都在追赶着这个潮流,中国传统戏曲普遍受到冷遇。 那个时候,无论是已经成名成家的昆曲大师,还是刚刚入行的学员,都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昆曲的舞台下面,观众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