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最初兴盛于唐朝,唐朝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应该是它的中心,因此后来陕西、山西以及川北一带都受到其直接承传影响,形成一个系统。西北的木偶有提线和杖头两种,例如陕西合阳提线木偶、山西“肘偶”(杖头木偶)等。川北木偶里的“大木脑壳”最为著名,是今天所见到的木偶里面个头最大的,其偶头和身体与真人相接近,属于杖头木偶,艺人用粗竹竿擎起表演。演出时和真人同台,由幼童站在成人肩上担任主角,木偶演配角,清代称作“阴阳班”,部分保留了宋代肉傀儡“以小儿后生辈为之”(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的传统。道光时曾出现一个雕造名手杨代,其作品流传到现代。川北又有“二木偶”和“京木偶”,前者是“大木脑壳”的缩小,因为“大木脑壳”体型过大,不易携带保存,因此产生了较小的“二木偶”。
南宋时期木偶戏的活动中心是杭州,因此浙江木偶可能是从南宋时期传习下来的,提线、杖头、布袋几种形式俱全。而江浙、福建一带的木偶戏大概都受到其影响。福建近代以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著称,泉州的提线木偶、晋江的布袋木偶为其佼佼者,而漳州和泉州近代都产生了著名的木偶制作艺人,漳州有徐松年,泉州有江加走。由于福建泉州一带在宋代与印度海上交通频繁,许地山认为福建泉州傀儡戏的渊源,可能与印度的拟傀儡有关。至少福建傀儡有可能受到印度傀儡艺术的影响。江苏有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两种,其提线木偶用口吹叫子模仿人声唱戏,可能是清代从山东传入,第一代艺人为兴化县的徐小六子、姚麻子、焦老二、焦老三等;第二代有徐宋官、姚芬子、焦宝宽、焦宝德、申子清等。湖南是木偶和皮影的大省,近代统计仍有木偶戏箱近百副,皮影戏箱两百余副,从业人员七八百人。
北方几省流行的扁担戏是形式最为简陋的木偶戏,只由一人肩挑戏具四处赶场,演出时的表演扮奏唱念等也都由一人承担,北京人称之为“苟利子”,清·敦礼臣《燕京岁时记》说:“苟利子,即傀儡子,乃一人在布帷子中,头顶小台,演唱《打虎》、《跑马》诸杂剧。”清·无名氏《一岁货声》云:“耍傀儡子,一人挑担鸣锣,前囊后笼。耍时以肩杖支起前囊,上有木雕小台阁,下垂蓝布,人笼皆在其中。笼内作偶人鸣锣衔哨,连耍带唱。有八大出之名:《香山还愿》、《铡美案》、《高老庄》、《五鬼捉刘氏》、《武大郎乍尸》、《卖豆腐》、《王小儿打虎》、《李翠莲》。”这和《扬州画舫录》里所说的安徽凤阳“肩担戏”形式接近。
北京在清代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以及一种“推偶”的演出。清·黄竹堂《日下新讴》中有一首咏北京傀儡戏的诗曰:“傀儡排场有数般,居然优孟具衣冠。丝牵板托竿头戳,弄影还从纸上看。”自注说:“傀儡之戏不一,有从上以长丝牵引者为提偶,有以板托平移者为推偶,有置于竿首自下持之运动者为戳偶。”“推偶”又称“托偶”,清·敦礼臣《燕京岁时记》说:“托偶即傀儡子,又名大宫戏。”木偶戏被称为宫戏是因为清代前期被征入内廷供奉,当其盛时,也有四大名班之说,其中金鳞班一直演到民国初年。近人柴桑《京师偶记》说:“乾道同光之间,盛行于时……今则渐归淘汰。硕果仅存者,曰金鳞班,悬牌于护国寺等街口,营业亦萧瑟……”宫戏演出常有当时的南府内学太监内廷供奉名伶在幕后代唱,称为“钻筒子”。宫戏有一位著名木偶制造师名戴文魁,《京师偶记》说:“清代制宫戏之巧工曰戴文魁。其木偶则长三尺,台周回障以蓝色布,高逾人顶。其上则设置戏场,朱栏绣幌,华丽遹皇。每一木偶以一人举而弄之,动作身段与真者无异。后方围书画屏集,内行弦板列座,念唱与场上神情相合。”
木偶戏最初大概是运用说唱曲调来演唱的。明清以来,由于地方戏曲的兴盛和受到地方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喜爱,各地的木偶戏大多逐渐采用了地方戏声腔来演唱,从而成为各地方剧种的附属,例如京剧、评剧、秦腔、晋剧、闽剧、豫剧、汉剧、湘剧、赣剧、川剧、粤剧等唱腔,都有自己的木偶戏。然而也有个别地区的木偶戏发展起自身独具的音乐唱腔,反过来影响到地方戏曲剧种,例如陕西的合阳线戏就从木偶戏唱腔基础上形成,福建的打城戏也搬用了泉州提线木偶的音乐。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