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事溯源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到晚唐张读《宣室志》则已有具体故事: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氏马矣。山伯后为令,病死,葬城西。祝氏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之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裂陷,祝氏遂并埋也。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梁山伯与祝英台
张读是唐大中年间(847—859年)进士。据此可知,梁祝故事有文字记载可查的,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另一说,明徐树丞《识小录》:“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按:《金楼子》为梁文帝萧绎(508—554年)作,他曾为会稽太守,“幼坟籍以自娱”,并东探禹穴,方舟宛委,登览舜桥,遍访郡县,录梁祝事似有可能。然今存《永乐大典》之《金楼子》无此记载。《会稽异闻》已佚。这个说法可把梁祝故事起源年代推前三百多年,但已不可考。有关梁祝故事的起源、衍变情况,以及有关戏曲、曲艺、民歌作品选集,已由路工编“梁祝故事说唱集”,于1958年出版,此不详述。
梁山伯与祝英台
需要说明的是《宣室志》载:“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谢安(320—385年),家居上虞东山,祝家庄在东山之东麓,与谢安家同山相左,仅隔二十余里。谢安隐居东山时,致力于育才,培养出被称为“柳絮才”的女诗人道(谢安侄女),自然会对“伪为男装游学”的祝英台事表示关切,才会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之举。作为越剧发源地的嵊县,紧邻上虞,处于梁祝传说起源地附近,因此是非常熟知和喜爱这一故事的。尽管这一故事在宋元时已被搬上舞台,明、清两代传演甚盛,而且在明代已有传奇《同窗记》(现仅存访友等出);但越剧的《梁祝》应视为出于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它最初的作者是艺人,而不是文人,这从越剧《梁祝》最初的演出本来看,就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