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越剧《梁山伯祝英台》选段:十八相送(3)

2009-08-24 14:3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梁祝》上演后,反响十分强烈。有人为提高票房价值,竟故弄玄虚,胡编乱造,炮制了一个续集,以招徕观众。续集大意为:梁、祝死后,玉帝命吕纯阳

《梁祝》上演后,反响十分强烈。有人为提高票房价值,竟故弄玄虚,胡编乱造,炮制了一个续集,以招徕观众。续集大意为:梁、祝死后,玉帝命吕纯阳、黎山老母下山,分头救活梁、祝二人,并各自带上山,收为门徒,传授武艺。大比之年,梁山伯奉师命下山武试,途径山东遇烧香拜佛的路纲之女路凤鸣。山伯被其美貌所倾倒,一路跟随不离。后竟卖身路府为仆,遂得机会,与凤鸣私定终身。考期临近,山伯离开路府赶到京城,在武校场艺压群雄,得中武状元。此时,辽兵进犯中原,钦命山伯挂帅征辽,不料山伯势弱,被番兵围困。黎山老母知山伯有难,即派英台下山,赶赴边关救梁。路凤鸣思梁心切,女扮男装外出寻夫。途中路与祝相遇,互探真情,祝方知路与山伯私订,便道明自己与山伯三载同窗、亲许九妹等往事。两人情投意合,姐妹相称,双双奔赴边关,合力助梁,大败辽兵,班师回朝。皇上大喜,封梁为定国公,与英台、凤鸣完婚。戏以大团员结束。

但是这种为宣扬轮回转世的胡编乱造的情节,以及一些低级庸俗的表演,并没有引起观众的兴趣。艺人们在演出实践中体会到,多数观众最欢迎的还是梁、祝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婚姻自主的故事。于是他们在演出中不断加以修改,到1939年,袁雪芬、马樟花在大来剧场合演《梁祝哀史》时,已基本剔除了老本中庸俗、色情的表演。1945年1 月雪声剧团在上海九星大戏院上演《梁祝哀史》,集中演出“十八相送”、“回十八”(即“访祝”)、“楼台会”、“临终”、“吊孝”等五场。同年夏天,袁雪芬、范瑞鹃在明星大戏院再度演出该剧时,增加了“三载同窗”等场次,分上、下两集演出,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梁山伯祝英台》演出本的基础。

越剧《梁祝》的影响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212页)载:“取材于梁祝故事的地方戏曲作品很多,除越剧外川剧、滇剧、湘剧、赣剧、徽剧、粤剧、河北梆子、梨园戏豫剧、楚剧、武安平调落子、河南曲剧、京剧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剧目。其中以越剧《梁山伯祝英台》和川剧《柳荫记》的影响较大,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演出风格。”

越剧《梁祝》还促进了越剧本身的发展。首先它是小歌班进上海站住脚的第一批“打炮戏”之一(另外还有《碧玉簪》、《琵琶记》、《孟丽君》)。这个剧目为小歌班在上海打开局面起了重大作用。1919年,男班艺人三闯上海时,除华兴戏院外,还先后在凤仪戏院新群仙茶楼等处上演了《梁祝》,都受到了观众的赞扬,轰动了上海。同时,越剧《梁祝》又是后来女班在上海演出的“看家戏”。而且她们边演边改,在净化剧本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演出质量,受到观众欢迎。据有关资料表明:姚水鹃从01936年6月26日至1938年1月31日的五百十二天中,据四百五十三天报纸统计,演出《梁祝》七十六场,占各传统戏之首(其余演出场次较多的是《孟丽君》六十九场、《玉蜻蜓》六十四场,余均不满六十场)。在此期间,筱丹桂演《梁祝》四十一场。以后,范瑞鹃在演《梁祝》“临终”一场中,在琴师周宝才配合下,可以从《梁祝》演出的加工提高上找到轨迹,不少名演员的成名都与《梁祝》分不开。

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工作者又对《梁祝》作了加工修改,它成为第一个赴北京向毛泽东、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演出的越剧剧目(由东山越艺社范瑞鹃、傅全香主演)。后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指示,拍摄成彩色影片,它又成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参展获奖的影片。1954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行的第八界诡计电影节上,获音乐片奖;1955年在第九界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获映出奖。《梁祝》在招待外宾和赴前民主德国、前苏联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演出时,也受到了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所以越剧《梁祝》被“认为是一个可以代表国家的剧目,够得上国际水平”。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