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越剧《梁山伯祝英台》选段:十八相送(2)

2009-08-24 14:3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越剧《梁祝》诞生经过 据越剧老艺人马潮水(1885—1974年)、张云标(1895---1975年)、白玉梅(1897---1976年)、相小泉(1896---1976年)等回忆,早在落地唱书时期,艺人

越剧《梁祝》诞生经过

据越剧老艺人马潮水(1885—1974年)、张云标(1895---1975年)、白玉梅(1897---1976年)、相小泉(1896---1976年)等回忆,早在落地唱书时期,艺人们就根据流传在民间的传说编成了《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等小曲目,到处演唱,受到欢迎。尤其是《十八相送》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曲目。当时的《十八相送》说的是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从杭城送至城外,送了“十八里路”。一路上祝英台触景生情,以身相托,作了“十八个比喻”,又送到“十八里长亭”,故称“十八相送”。

1906年后,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率先演《梁祝》小戏的是相小泉、黄云仙、刘金玉等。后来张云标演出时,对《十八相送》中的比喻作了修改,删去了西瓜等比喻,增加了狗、鹅等家禽比喻,并将梁祝二句轮唱增加到四句轮唱,更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内在心理。这十八个比喻是:喜鹊、樵夫、牡丹花、龙爪花、牛郎织女、蝴蝶、船、井、观音堂和尚尼姑、绣花鞋、小九妹等。但当时男班演的都是路头戏,唱词由演员即兴编唱,因此比喻各不相同,也有多有少。

《十八相送》和《楼台相送》在浙江城乡上演达十年之久。1917年小歌班进入上海,艺人们为适应大城市观众的需要,扩大上海剧目,向传书、卷本要戏。当时男班著名小生王永春(1895---1960年)和著名小旦白玉梅找到了卷本《梁山伯祝英台》、唱本《梁山伯》,在《十八相送》、《楼台相送》基础上,各自考虑自饰角色的戏路,安排场次,然后商定剧情,形成了上、中、下三本的《梁山伯祝英台》,于1919年上演于上海新镜花园。主要角色分配:

梁山伯—王永春 祝英台—白玉梅

祝公远—童正初 马文才—俞存喜

师 娘—颜生焕 先 生—王凤祥

演出后的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一剧目为越剧在上海站稳脚跟,打开局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越剧《梁祝》的演变

当时在上海演出的《梁祝》,全剧共四十场。各个戏班演出时有增有删,有演上、中、下三本的,也有演上、下两本的, 也有演“回忆十八”至“送兄盟誓”仅五场的。场题也各不相同,大致为:

游园思读 乔装卜挂 三嫂进谗 立誓埋绫

山伯别父 草桥结拜 夜宿换魂 梁祝拜师

设墙共床 英台受罚 同窗共读 游园露红

收信思梁 英台托媒 十八相送 三嫂施计

验绫挖目 英台思兄 文才嫖院 祝马庙遇

遣媒说亲 英台惊婚 山伯魂归 梁祝梦会

拜师下山 回忆十八 山伯观景 父女相抗

楼台相会 送兄盟誓 病回思祝 英台赠友

山伯临终 四九报丧 英台哭灵 文才迎亲

祷墓碰碑 地府阴审 文才还魂 娶亲团圆

这个演出本,受卷本、唱本影响较大,带着明显的宿命论色彩。例如说梁、祝愿是天上金童玉女投胎,因在蟠桃大会上生爱,打破琉璃杯(有说九龙杯),被玉帝罚下红尘受三世(即孟姜女与万喜良、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说是五世的)夫妻不得团员之惩。故太白金星奉命下凡,将山伯“真魂”摄去,换成“呆魂”(也有的说太白金星化作酒保,在宿店让山伯喝了酒而失灵性),致使山伯与英台同床三载不识英台女红妆,错过良机延误婚事。再如墓崩后,英台纵身跃入,马文才拉住英台衣裙而随入。梁、祝、马三人入墓后,阴游地府告状,山伯状告马文才夺妻马诉山伯无理。从一殿秦广殿过二殿楚江殿、三殿牢帝殿到四殿、五殿,殿殿相诉争执不下,直至五殿阎罗殿。阎君查阅生死簿方知真相,原来梁、祝是金童玉女罪罚下界是命中注定,马文才是玉帝差下界为拆散梁祝姻缘之小星,本与祝无姻缘之份,而与兰花院李凤奴有缘,今阳寿未满,可以转阳完婚去。文才不服,阎君怒斥马文才与李已同过房,命小鬼赶马返阳, 梁祝回归天庭。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