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的辉煌时期
20世纪中期,评剧虽被推崇为中国的第二大剧种,但评剧的影响力和实际意义已使其它剧种望尘莫及。
那时期的大街小巷无处不有评剧的唱腔在飘荡。《刘巧儿》中的“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采桑叶”妇孺皆知;《夺印》中的“水乡三月风光好”、“鱼儿靠得长流水”等唱段,那个年代的人们都会唱上几句;《向阳商店》中的“夸手”、“崔玉海当上了售货员”为那个时期知识青年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榜样。
大题材大剧目树立了评剧的里程碑。《金沙江畔》作为反映中国工农红军的重大题材,评剧演来得心应手,各大流派相得益彰,段段唱腔精彩纷呈。筱白玉霜、新凤霞、张德福、马泰、魏荣元、陈少舫、席宝昆、王凤文、喜彩春、李梓森等艺术家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小酸枣”、“见山路”、“金沙江流不断滚滚怒潮”等经典唱段都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大众剧场聚集着各个阶层的观众,上到国家总理、部长,下到普通百姓、工人、学生,甚至拉三轮车的都时常光临。
强大的创作队伍与时俱进。薛恩厚、胡沙、张玮、高琛、贺飞、杨殿荣、夏有才、徐文华、郑书翰、苏丹、程乃昺等一大批创作精英。他们为评剧的辉煌打造了基础,营造的平台,使剧目繁荣具有时代性,使演员得以才华施展,使评剧的艺术欣赏性、社会影响力都大大提高。
评剧的继承创新
20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大量的文化形式层出不穷。这期间中国评剧院虽以一个国字头的剧院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但是已大不如前。
找准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明确前进方向是剧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历经风雨方知道路泥泞。
为此中国评剧院从创作入手,广泛挖掘评剧传统,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精炼剧本,提炼精华,全新包装使之“新瓶装老酒”味道不减。
为青年一代演员加工整理《刘巧儿》、《三凤求凰》、《鸳鸯谱》、《杨八姐游春》、《恩与仇》、《黑梦蝶》、《狸猫换太子》、《吕布与貂蝉》、《陆文龙》等剧目。为他们量身定做新版的神仙三部曲《白蛇传》、《牛郎织女传奇》、《张羽煮海》和现代评剧《白毛女》。在锻炼和培养方面大力挖掘他们的潜力,放手发挥他们创作的主动性排练一批小剧目;《东施效颦》、《刻舟求剑》、《东郭先生与狼》、《怕什么》、《模特的自白》、《邯郸学步》;拟人情景系列剧《大耳猫》;小剧场实验剧《80后调色板》、《中国心——五环梦》的舞蹈编排等都已显现他们的创作激情。
2010年以上演剧目已在市场中得到检验,无论城市的演出还是京郊各地的农村慰问都已得到充分的肯定,有了400余场的演出。
中国评剧院在继承创新的方针下,探求大众的需求,寻找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着手培养80后的新一代评剧人。我们力争营造一个创作环境,建设一个文明团队,打造一个市场平台,打造中国评剧院评剧艺术的殿堂。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