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镜重圆”
晋代以来“破镜重圆”的墓葬风俗
在历史上,铜镜除以饰面照容之外,还开始被用为爱情的标志,成为表达恋人朝思暮恋情感的信物。而这些都是与“破镜重圆”这个成语的由来有关。
早在东方朔《神异经》,其中就有“夫妇将别,各持半镜为信相约”的故事。而真正到了陈隋之际,才有乐昌公主和徐德言“破镜重圆”的故事产生:当时以才色著名的乐昌公主,在兵慌马乱中和丈夫失散。慌乱之中他们各执半镜,约作将来凭此镜为见面机会。此后,乐昌公主虽然国亡被俘虏,但夫妻两人在经历了许多艰难之后,还是凭着“破镜之约”最终走到了一起。
“其实,‘破镜重圆’在墓葬中主要体现在夫妻死后入葬时,各自以一半铜镜陪葬。在昭化的二个晋墓中,各自出土有破瓦镜一片,拼合恰成一个整体,这为我们证明了晋代以来,民间当真有了这种风俗。”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在洪山区黄家湾出土的朱氏家族墓中的两块弦纹铜镜,出土时分别葬在夫妻两人的墓中,从实物可以看出由于两片镜片所处墓穴环境的不同颜色稍有差异,但是放在一起却能拼出一块完整的镜片。
古老的职业
磨镜 加水银以便清晰成像
“一磨镜老翁,肩挑长凳似的东西,上面缚着一块猪肝色石和一块青石,试聆听他的喊叫,依然是‘磨镜,磨剪刀!’”这是1925年,鲁迅在《看镜有感》中的描述。磨剪刀的叫声现在的人们应该偶有所闻,但是听到磨镜的就很少了。
铜镜因使用时间过久,镜面便会昏暗无比,达不到清晰照人的效果,因此需要加以磨光。在古代,磨镜是一种专门职业。磨镜人走街串巷,吆喝高喊,招揽生意。此外,有些挑扁担卖小百货的也附带着磨镜。到了晚清甚至近代,虽然铜镜已经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但在街头巷尾依然能见到磨镜的匠师。
据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从铜镜出现时,就应该有磨镜这门职业。当汉代铜镜的制造发展到一个高潮时,铜镜上开始加水银以便得到更加清楚的成像,这时磨镜的人就需要在镜面上加上水银然后磨制。”
失传的透光镜
透光镜的制作工艺起源于西汉中晚期,比较著名的西汉透光镜一面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另一面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当光线照射在这种铜镜的镜面时,镜背的花纹会映现在镜面对面的墙上,非常神奇。
其实,透光这种说法是从唐代才开始的,因为光线好像是穿透了金属的镜体,从镜子背面射出一样。
有专家研究后认为,这种铜镜在铸造过程中,镜背的花纹图案凹凸处由于厚薄不同,经凝固收缩而产生铸造应力,铸造后经研磨又产生压应力,因而形成物理性质上的弹性形变,从而导致出现这种透光效果。
然而遗憾的是,透光镜的制作方法如今已经失传,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团。透光镜也从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被外国人称为“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