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欣赏高古陶器
我国的陶器出现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陶器非常质朴,比如说一些罐、壶的纹饰,多为篮纹、席纹、绳纹等简单纹饰。藏家崔先生说,赏玩古陶要有种沉静下来的心态。
崔先生说,刚开始接触陶瓷收藏的人士,可能会更喜欢色彩浓艳的粉彩瓷,慢慢地可能会更喜欢清高素雅的青花瓷;当了解了宋龙泉窑、耀州窑青瓷、唐白釉等之后,可能又会感觉到青花瓷不够深沉;等玩到汉代青釉褐釉的陶罐、陶壶之后,可能又会感觉到魏晋至宋朝的瓶、盘、碗、盏等器型不够气韵;当玩到新石器时代后期的素陶、彩陶,又会觉得找到了历史的感觉。崔先生说,他十几年来搞收藏,对陶瓷的欣赏眼光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的,经过了由繁至简、由浓至淡的过程,逐步回归对自然、原始之美的欣赏。
“此外,目前收藏市场上,高古陶器的市场价值没有被炒得很高,不像有的收藏人士,完全是冲着投资价值去收藏名窑、官窑瓷器。”崔先生认为,玩高古陶器的人更应该注重收藏过程中得到了历史文化熏陶。崔先生说,每一种古代陶器都有一定的出土地点和分布范围。比如说仰韶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中出土不少非常精美的彩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明珠。而几何印纹的硬陶,则是商代、西周时期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崔先生说,将这些高古陶器玩得烂熟于心,脑子里随时能呈现出一幅古代文明发源的“全景图”来。
此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和生产技术条件。崔先生说,欣赏高古陶器还要善于站在历史的角度,而不是用当今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比如说,新石器时代,制陶者只会用手捏塑一些简单的实用器物,因此当时的陶器难免有些不够规整。
慧眼看市场理性辨真伪
高古陶器也叫“瓦器”,曾被人们视为下等之器。如今收藏市场里可以看到的高古陶器,除了一部分为实用器,相当一部分是作为陪葬品之用。石见说,其实古玩造假、仿制在古代就有,但是高古陶器在1840年前几乎是没有人仿制的。不过,如今的古玩收藏市场里,高古陶器已经是鱼龙混杂,藏家需要擦亮眼睛才行。
石见说起发生在古玩市场上的一个故事。1993年10月,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的一个摊位出现了一批古陶俑。不久,一位在文物部门工作的文物专家也看到了这些陶俑,他判断是北魏时期的东西。专家想起不久前报上登载了一条古墓被盗消息,便多了几分注意。专家和摊主深入接触后,摊主坦言陶俑是在河南老家的经济开发区施工中挖出来的,河南老家还有好多。后来,专家特意买走几个古陶俑,带去与几位专业人士“会诊”鉴定,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珍贵的国家文物。这位专家立即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要求拨专款对所有在河南出土的北魏陶俑进行“抢救性收购”。于是,在1993年年末到1994年年初,北京的古玩市场上掀起了一场对于北魏陶俑的收购热潮。但奇怪的是,有关部门纷纷抢购,可这些陶俑的数量却有增无减。短时间内,北京的各大古玩市场上涌出了大批量的北魏陶俑。这件事情也引起了文物鉴定专家们的高度关注。
“高古陶器仿制的逼真程度是相当高的,收藏人士要倍加小心。”石见说,有作伪者针对一些新出土的稀见品或珍贵品,用与原器同胎的泥土制成范模,并且入窑焙烧。依古法烧成后埋入土中使其生锈,为了加速土锈形成,有的把化学物质与泥土合成后涂在陶器的表面上再埋入土中,有的在陶器上涂上一种特制的液体再撒上古墓里挖出来的泥土,这些方法制作出来的仿造品,都让人难辨真伪
(实习编辑: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