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以假乱真,独抒性灵——民间绝技口技

2009-03-31 15:1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现在,口技的用途越来越广,不仅仅作为杂技节目表演,还用于相声、小品、评书、四川相书、东北二人转等曲艺和地方剧种节目中。

 “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大多数人都读过明末清初人林嗣环的古文《口技》。为口技者高超的技艺所折服。口技表演者用人体发声器官来模拟和表现人们在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同时配以表情动作进行表演的一种技巧和技艺。它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表演绝活,是我国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艺术遗产之一。

中国的口技技术可谓源远流长,技术精湛。观者赞叹,真正了解者却不多。

口技起源甚早,可以一直追溯至上古时代,人们为了狩猎,经常必须要模仿鸟兽的叫声来欺骗并引诱它们,或以恐吓的吼叫声驱赶围猎野兽,以利捕之。至于那时的“寻声问路”,就是用不同的吼叫声在山涧森林里寻找、区分同伴,它也是人类最早的语言,但那时的“寻声问路”只是口技的萌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技。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298年的战国时期就有《孟尝君夜闯函谷关》的口技故事。战国孟尝君的门客学鸡鸣使孟尝君脱险出函谷关的故事是关于口技的最早历史记录,可以说口技起源于战国,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但那时的口技还未用于演出。

20世纪末以来,口技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艺表演体裁形式之中,被视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这种技艺,古代称相声,亦作象声、象生、口戏。由于演员用口来摹仿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故又称拟声。清代属“百戏”中的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古代所称“相声”,是取仿声之意,因口技是一种仿声艺术。但它并不是现代以逗乐为目的的曲艺相声,但据专家考证,现在的相声和四川的相书都起源于口技。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