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所以,俗称此为“七件子”。
莲花落是北方民间曲种之一。唐宋时已形成,名为“莲花乐”,《辞源》引《续传灯录》有“一日,闻丐者唱莲花乐”之语。元代以后,民间多称为“莲花落”,俗称“落子”。清代张焘《津门杂记》即云:“北方之唱莲花落者,谓之落子,即如南之花鼓戏也。”
莲花落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初是僧侣云游、募化时诵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后来,大量僧侣因禁佛事件还俗,遂将此曲传入民间。唐武宗在位仅6年,就连续4年大举禁佛,共拆寺庙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余人。五代时,后周世宗(亦在位6年)于显德二年(955)禁佛,废寺3336所。此后,中国北方的佛教日益衰落,而南方佛教仍继续发展。北方大批僧尼流落民间,沦为乞丐,故《中国大百科全书·曲艺》称,莲花落于“宋代开始流行民间,为丐者乞讨时所唱,多以因果报应为内容。”这也是莲花落成为北方曲艺品种的历史原因。
至于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口胃。
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胜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格水》等等。
时下的太原莲花落,不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发展到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主要乐器有三弦、扬琴、二胡、木鱼等。当年的莲花落极不注重表演,仅是边说边唱。这是因其早年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决定。自从解放搬上舞台后,已经注重于身段和动作的表演,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