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龙朔操》取材于西汉“昭君出塞”的故事: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派使入朝向汉室求亲,元帝命自后宫嫔妃中征选。这时,十七岁进宫,五年未得见幸的宫女王昭君自称愿往。当“善妆盛服”的王昭君出现在元帝和匈奴使者面前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她竟是如此美貌,堪为后宫佳丽之冠。由于有承诺在先,元帝不便悔约,只好任其远嫁匈奴。这是汉末蔡邕在《琴操》中叙述的故事,说明昭君是主动要求和亲的。但是,从晋代小说集《西京杂记》开始,大量文艺作品多半说她是“自恃容貌”不肯贿赂画工。画工毛延寿故意将昭君面容画丑,因而一向“按图召幸”的汉元帝长期不见她,还把她送给匈奴单于。在这些文艺作品中,王昭君是个被迫远嫁悲哀痛苦的形象,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其后不少诗人、画家、音乐家相继选用这个题材,由于写的人愈来愈多,逐渐渐成了俗套。
《龙朔操》琴谱的解题和小标题与历代文艺作品中的悲哀基调是一致的,如解题中的“掩面零涕,含恨北去”、小标题中的“别泪双垂,无言自痛”等。但是,琴曲的实际情趣却与解题、小标题的提示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它的音乐竟是那样的优美清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个悲悲切切的弱小女子,而是一个能歌善舞、光采照人的美丽形象,只是在乐曲的开始与结尾部分比较深沉,表现了思念、忆想的情感和一层淡淡的哀伤。这样就脱出了“红颜薄命”之类的巢臼,显然更接近于《琴操》中那位不愿在后宫葬送青春而主动要求远嫁的昭君形象。这在我国历代大量同类题材的文艺作品中是十分罕见的。
多变的曲名
这首琴曲的版本是复杂和混乱的,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多变的曲名造成的。在《神奇秘谱》中,目录上的曲名为《龙朔操》,但曲题却印作了《龙羊月操》,这个“羊月”显然是因为字形与“朔”相近而错印了。不久,《浙音释字琴谱》中又从《龙羊月操》进一步错成《龙翔操》。又因为《神奇秘谱》中该曲曲名下附有小字“旧名昭君怨”,这样,从明初开始,《龙朔操》、《龙翔操》、《昭君怨》就成为同一首乐曲的不同曲名。以后出现的不同音调的另本《昭君怨》也混用起《龙朔操》、《龙翔操》的名称来。至于《明妃曲》中的“明妃”,就是指昭君,这是沿用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的称法。
《神奇秘谱》中的《龙朔操》曲名下有“旧名昭君怨”的字样,《昭君怨》与解题所示的昭君远嫁题材是一致的,那么朱权为什么要把它改成《龙朔操》呢?我们可以从《神奇秘谱》的序文中找到答案:“……其名鄙俗者悉更之以光琴道”,《昭君怨》确像是一首民间小调或曲牌的曲名,在朱权崇雅黜俗的思想指导下,通俗易解的《昭君怨》便改成令人费解《龙朔操》了。“龙朔”又是什么意思呢?《后汉书·班超传赞》中有“飓尺龙沙”句,这里“龙沙”泛指塞外沙漠之地;唐杜甫咏怀秭归昭君村的诗篇中又有“一去紫台连朔漠”句,“朔”是“北”的同义词,这里的“朔漠”也是指北方沙漠。因此陈长龄同志认为“龙朔”即是“龙沙的北边”即指“昭君出塞”塞外,查阜西先生在其治学笔记《波渤集》中又曾指出“龙朔”是匈奴单于的驻地,这是根据唐代殷尧藩诗句“地横龙朔连沙溟,山入乌桓碧树重”(见全唐诗卷四百九十二卷《送景玄上人还山》篇)而来,此外确很难再找到依据更为充分的解释了。然而,曲名与解题、小标题的“塞外”内容一致倒是可以肯定的了。正因为“龙朔”是这样的生僻费解,才导致了数百年来的讹传和混乱一这不能不说是朱权所做的一件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