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题记
一
秋已至,思万千。妆如初,有谁怜?
喜欢与向往的是清幽、僻静的处所,在雨丝细细的长帘中临窗赏景,忘却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怡然自得与清雅宁静便油然而生。
与世无争的。
如果再聆听一首首犹如天籁般的乐曲,那么心境便会淡泊清爽许多,泡一杯茉莉清茶,在这初秋时节就不会感觉有太多的清寒,把诸多的繁琐哲学遗忘,改善涉入世俗中不算从容的脚步,静静地坐下来,静观花开花落,静听鸟语秋风,静默诗赋词曲,再激浊昂扬也会慢慢渐变,一颗清心幽然而出。
请君听一曲《妆台秋思》吧。承受这许多灵魂深处的悲喜,人生的相遇与分离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二
《妆台秋思》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
《塞上曲》最早收录在清代琵琶艺术大师浙江平湖派李芳园编定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而素材却是来源于江苏无锡派华秋蘋等人编定的《琵琶谱》。《琵琶谱》中的《武林逸韵》中,收有陈牧夫传谱的西板四十九曲。李芳园依据此谱、借鉴民间联奏小曲的传统方法,把其中五首情绪一致,各为六十八板的小曲《宫院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汉》联缀起来,取名为《塞上曲》。《塞上曲》讲的是王昭君的故事。乐曲借昭君出塞怀念故国,抒发一种哀怨凄楚的情怀。
三
王昭君,汉元帝宫人。匈奴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閼氏,帝以昭君和亲。昭君戎服乘马,提琵琶出塞。入匈奴,号宁胡閼氏。死后葬于呼和浩特,四野枯黄时,此坟独青,所以被称为“青冢”。
谈及昭君的故事。大都渲染的是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南朝江淹《恨赋》说:“……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两篇都是把这种情绪抒发到极至的作品。
琵琶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昭君携琵琶出塞,经常弹奏的当然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
四
李芳园用琵琶曲来附会明君的故事是非常恰当的,而把《妆台秋思》从《塞上曲》中抽出来改为箫独奏曲,则是看中了这段曲调同样适合于箫笛演奏。
箫是古老的东方乐器,采用的是“自然音阶”之律,如悠悠的秋水,淡淡的、冷冷的传送着一缕清香。用箫来演绎《妆台秋思》有一种来自塞外的荒芜与凄怆,箫韵随着情绪的跌宕起伏便流淌出来,虽然间隔着历史的沧桑,但听这一段忧伤的曲子,心情也会乱乱的,如落红孑然地飘飞,不知哪儿是归宿。
凝望着窗外霏霏雨丝,惆怅竟会无端地涌上心头,那莫名的两行清泪便也不自觉地扑簌而下,勾起一阵阵的感伤,抑制不了的苍茫与空旷侵袭而来。
五
喜欢听女人吹箫,那一腔的忧怨与哀叹轻柔地渗透在乐曲中,不经意间展示着女性含蓄、娴静、雅致之美,将女子天生的敏感与温润,令人惊叹的才情渗入到吹奏的旋律之中,低音哀婉,伴随着隐疼,高音清远,零散着嗔怪,无一处不体现着女子的多愁善感。
更喜欢听男人吹箫,那箫声有一股特有的深沉与了悟,有一种历经沧桑的云淡风轻,吸引你要把身心浸洇在这舒缓的箫音里。男人吹箫,一定会认为他是个侠士,来无影去无踪地,只让你听到箫声。不见其面只闻其声,如果是轻快的,表示侠士心情舒畅,倘若是急骤式的,想必侠士手下将不留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