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奏和谐天籁,唱光明梵音(二):《神州和乐》与佛教音乐

2009-04-14 15:5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张伟慧
2008年4月17日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里悠扬歌声似天籁,阵阵梵音如海潮。作为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压轴献礼,“神州和乐—梵呗交响诗大型音乐会”在这里举行。

这场梵呗交响诗大型音乐会虽然结束了,然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新华社发表的文章中,《神州和乐》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首部交响乐会”,是“中国佛教史上首次以西方音乐语言诠释佛教义理的音乐作品”。这样一部作品的震撼力可想而知。420日晚上,《神州和乐》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再次上演,据媒体报道,演出非常成功,很多观众是在闭目聆听,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

催人落泪的音乐,必定有严肃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从艺术形式上来说,各种元素交相辉映的音声奇观无疑有助于其内涵思想的表达。结合佛教与音乐的历史,不难看出佛教交响乐出现的必然性。

音乐与佛教的交融古已有之,其联系千丝万缕。佛教倡导“以音声事佛”的法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音,皆已成佛道。”因此,佛教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多种音乐艺术手段,充分传达佛教所说“如来梵声”的精神魅力,以此实践佛教以音声宣理、度人、修行的方便法门,如《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上所说:“音中出于佛声、法声、僧声、不忘菩提心声、施声、戒声、忍声、进声、禅声、慧声……是琴歌音诸伎乐中出于如是三昧法声,令诸毕生受化而去。”

佛教音乐是宗教音乐的瑰宝。音乐,发乎于心,动之以情,冲口而出。佛乐的元素,应是最初的音乐与强烈的宗教生活感受的综合。佛乐源于对佛经偈颂部分的颂唱(呗赞、梵呗、梵音),对佛经散文部分的咏颂转读(咏经)。早期佛乐以呗赞和转读为代表,随后仅呗赞“以韵入管弦”。既入管弦,便不仅有“宣唱法理、开导众心”的宗教功能,也渐有审美愉悦、养性怡情的艺术功能。

另一方面,佛教音乐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佛教音乐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最初因梵音与汉语难以搭配而妨碍了佛乐的传播,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吸收了中国民族音乐素材,佛乐逐渐走向丰富和协调。据考证,佛教音乐文化从唐代开始了民族化、世俗化的进程,经宋以后儒、释、道的携手与融合,加速了佛教音乐文化的演变、吸收与发展,遂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可分离的一个重要部分。今天,中国佛乐拥有数以千计的梵呗和各种曲牌。比如弘一大师的《送别》、《三宝歌》都是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流传广远的佛教乐曲。

什么是交响乐呢?交响乐是一种富于戏剧性的大型管弦乐套曲。也可以说,交响乐就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交响乐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全部音乐建立在两个性格不同主题的对比和发展上。第一乐章通常采用快板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内容往往与深刻的内心感觉及哲学思考有关。第三乐章通常为中速的舞曲或谐谑曲。第四乐章大多采用快板的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式。

佛教主题交响音乐则是依循既定的文学主题和交响乐独特结构方式和风格样式而进行,与众多佛事音乐(呗赞、偈颂、咏经等等)、佛曲、各种改编的佛乐和各种佛教题材的音乐有很大的区别。它充分展现了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以声乐与管弦乐队乃至独奏乐器的多样的交响化展开为表现的目标,通过和声、调性、各种声部组织等等方面的技术,以求达到动人心弦,摄人心魄,撼人心志的艺术效果。这既是音乐的美学要求,也为佛教中所蕴涵的音乐智慧所证解。

“神州和乐—梵呗交响诗大型音乐会”正是把中国佛教音乐与西方交响音乐特色融为一体,用交响乐的形式阐释了佛教文化精髓与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整台音乐会雄浑动人、意蕴无穷,管弦乐队、声乐演唱和独奏乐器都有表现的空间,乐曲的多个乐章都采用了许多中国乐器和中国传统音乐调式,融进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和多民族的音乐特色,用鲜明的民族特色彰显中华之音,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作品能够撼动心灵、发人深省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猪猪)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