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中国古老的拨弹乐器古筝(一):起源

2009-05-11 15:1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形成流传于秦地(主要是陕西、甘肃一带),盛行于隋唐。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到全国及亚洲不少地区。史称秦筝。

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形成流传于秦地(主要是陕西、甘肃一带),盛行于隋唐。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到全国及亚洲不少地区。史称秦筝。对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  

第一种认为: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二人争瑟,而产生了“筝”,仅是传说而已。

第二种认为: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两处谈到筝,即“弹筝博髀”和“退弹筝而取韶虞”。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筝的说法是靠不住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对蒙恬造筝也持否定的看法。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第三种认为:早期第三种认为:早期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从历史材料看,早期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   

关于筝的命名,在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就说明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

中国古书籍对筝最早的记载,可算是战国策中的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馨筑,弹筝。”汉应劭在风俗中演义曾说:“公按—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弁京二州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大乐令壁记中则作如下的说法:“筝与瑟正同而弦少秦人有一瑟而争,蒙括中分之,令各取半,因名秦筝然。”

从各种资料来判断,关于古筝的来源可分为几类一为蒙括所造;二为瑟所简化;还有由简单乐器所演变的说法。现阐述如下对于筝为蒙括所造一说,许多人抱着迟疑的态度。在旧唐书音乐志中提到:“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括所造,非也。制与瑟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瑟,相传为伏羲氏所创,是一种远古时期就出现的乐器。杜氏通典上记载“瑟世本云,庖牺作,五下弦,皇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一般认为琴瑟慢慢流传各地与各时期后,再经由蒙括或京房加以改良命名为筝。 

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古筝是渊源自古代游牧民族,一种便于捷带,尺寸不大,弦数不多的简单乐器,而非由汉族的既大又复杂的瑟演变而来现今的尺寸为216cmX54cm25,就体积来讲,筝只有三尺多,而瑟却有六尺多,那是因为汉族过的是固定农业生活,使用大型的乐器并不会不方便,北方或西方的游牧民族却不然,小巧的乐器反而教适合他们;就制作材料来讲,筝字从竹,可能原为大型竹字所制,瑟则为梧桐木制作,材料完全不同虽后来的筝也为梧桐木制作,不过被认为是改良的结果;就发声来讲筝声是高急激昂,瑟音却是雍容柔和,为两种不同的发声领域。综合这三点,说明筝是由游牧民族所用的乐器演化而成,而非由瑟演化改良的并不为过。不过经过历史的演变,在秦亡后,琴筝逐渐被改良,从形状,材料,甚至声音都变的近似瑟,所以筝被称为小瑟也是可以接受的。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