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苏州评弹名家姚荫梅:舌底翻澜,口角生风

2009-05-15 15:4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吴宗锡
近世评弹艺人中兼擅编演的人不多,姚荫梅是少数能编擅演的奇才之一。他出身艺人世家。自幼浸濡于演艺圈中,漂泊江湖。

近世评弹艺人中兼擅编演的人不多,姚荫梅是少数能编擅演的奇才之一。他出身艺人世家。自幼浸濡于演艺圈中,漂泊江湖。在评弹之外,又曾从事多种演艺职业,当过文明戏和南方歌剧的演员,使他既有了广博的生活积累,又有丰富的演艺经验。加上他禀赋聪颖,在长期编演实践中,熟谙了评弹的表现技法,又熟悉了听众的需求和心理。有一次,他演出《描金凤·劫法场》,连续两天在“落回”时,习惯性地说了一句“那末明天要劫法场了”。台下有一位听众,听了不满,接口说:“天天说明朝劫法场,到底明朝还劫不劫?”姚荫梅见说,便改口道:“格末明朝不劫法场了。”第二天,姚荫梅将书情曼衍发展,另起波澜。果然接连数天,落回时,都改为“那末明朝还不劫法场”。要劫法场是“关子”,不劫法场也同样成为“关子”。听众为他吸引,要听听不劫法场,书情如何发展下去,究竟会发生些什么。于是逐日来听,兴趣更浓。原先的不满化为了极大的满足。这正显示了姚荫梅善于生发书情,出奇制胜的编说才能。

前辈艺人总结评弹的艺术特征为“理味趣细技”五字艺诀。(今人有将“技”改为“奇”的,姚荫梅也极为赞同。)姚荫梅编演的书目,能充分发挥评弹的这些美学特征。他铺排书情,经营“关子”,前有“种根”,后有“关锁”,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细节生动,情节波折起伏,奇正相生,涉处成趣,给听众以无尽的兴味。

他又从另一层面创造了“懂通重动松”的五字艺诀,作为他编演艺术的美学追求。懂,在于其准确透彻畅晓的表现力,力求获得听众的接受、领悟和理解。通,在于书情要以理当先,符合物理人情,令人信服。比如他改编《双按院·炼印》,认为假钦差的假印和真钦差的真印,都被置于大堂公案上,仅凭有人喊一声“后堂失火”,造成混乱,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将假印调换真印而不被真钦差发觉,还不能使听众信服。姚荫梅认为,戏可以这样演,书却不可以就这样说。于是,他补充了真钦差双手搭在真印上,突闻变故,本能反应,瞠目转首,反将两手松开,才给了假钦差调换金印机会的情节。这样就于情更合,于理更通。重,在于内容的充实,思想的深刻。传统书回《玄都求雨》原是以荒诞情节表现的搞笑闹剧。姚荫梅在整理中,剔除了书中迷信宿命的成分,着重描写了昏庸官吏在旱荒之年,无力救灾,为推卸罪责,嫁祸于人,张榜募人求雨,在求雨台下放置松香木柴等引火之物,求不来雨,作为欺君之罪,要点火烧死。江湖道士钱志节误揭皇榜,被迫上台求雨,他面临灾厄,无法脱身,只得忍抑悲愤,佯装作法求雨,以求自保。求雨时,他以玩世不恭的戏谑,强颜欢笑,以掩饰其内心的凄苦和辛酸。于是,人物以笑代哭,听众则含泪而笑。心中感到沉甸甸的。编书不只是写人物的喜怒哀乐,还要注入人生的哲理。不仅是给听众以感染,还要能使他们从中有所感触与感悟。这正是姚荫梅提出的“重”。

深谙评弹叙事特性的姚荫梅,也深谙戏剧性是其叙事的主要元素。评弹艺谚说:“没有关子便没有书。”人物是构成关子的主体,而人物只有在动作中展示其性格,展开矛盾冲突及情节,才能引人入胜。就这一点来说,评弹与戏剧是相通的。这也正是姚荫梅在艺诀中提出的“动”。作为补充,姚荫梅还提出了“表不如讲,讲不如争,争不如打。”(“讲”在这里指的是人物对话。)当然,他并不是说,情节中都要表现争吵和打架。无非是强调,要避免单纯的客观叙述,并要在动作中刻画人物,要在矛盾中展开书情。姚荫梅对于放噱,无论“肉里噱”,还是“外插花”,无论语言性的还是动作性表演性的,亦皆擅长,是一位高手。但他提出的“松”,不是一般地追求趣味、谐噱,而更是指的张弛有度,疏密相协,松紧互济,譬如发面蒸糕,不使板结僵实,以给听众留有品味、思索、审美的弹性空间。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