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二人转:从乡下民谣到都市杂烩

2009-05-08 13:2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二人转因表演贴近生活受到民间的喜爱。

传统二人转和现在的二人转都有哪些不同特点? 79岁高龄,现为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作曲家的那炳晨作为赵本山的老师,他曾为徒弟的《大观灯》等作品作曲,流传甚广,已从事二人转研究57年的那老为我们详解二人转的前世今生。另外,那老的另外两个学生———闫学晶和韩子平也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的二人转故事。

前世 秧歌打底的乡间民谣

词典上给出了二人转的基本定义———两个彩扮的男女演员,载歌载舞,转进转出,表演一个实体故事。其实这个定义就是当年那炳晨总结的。据他介绍,二人转的俗称很多,比如九腔十八调、劝人方(劝人的药方)等。它最早由莲花烙演变而来,俗话称作“秧歌打底,烙子镶边”。也就是在东北秧歌的基础上,吸收河北的莲花烙,十字弦等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迄今280多年历史。

二人转因表演贴近生活而受到民间的喜爱,对于它的特性,那炳晨认为很像民谣,比如农民不懂得气象,用二人转编个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就很快能让人记住。就基本功来说,二人转分为五功,即唱、说、扮、舞,外加一绝活。如今的二人转演员大约是第六七代传人了,但因为过去的统治者认为二人转伤风败俗,所以名气仅限北方乡间地头。直到1952年,中国文联成立后,进行了改革,二人转才得以进城。

今生 戏曲、歌舞、小品大杂烩

二人转单双群戏的结构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末。如今我们看到的形式是从二十一世纪初才逐渐演变的。这就和任何戏曲曲艺一样,都不是源自一时一地。

那炳晨看来,如今的二人转可以叫做“不全是曲艺的曲艺,不全是戏曲的戏曲,不全是歌舞的歌舞,不全是小品的小品。”简单点说,今天的二人转就是歌舞化的二人转。因此才会有赵本山、小沈阳二人转“变味”的说法,那炳晨觉得并非是变味,而是现在说口多,唱得少,流行歌曲多,老腔老调少,但这也是发展之中的必然过程。“老话总说二人转五功唱为首,可现在市场经济,你得能生存下来,才能谈到发展”。

那炳晨表示,如今的二人转也开始向本体艺术回归,而所谓本体也就是唱腔。不过在他看来,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去以唱功为首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韩子平 怎么改良,传统不能丢

二人转是以唱为主的表演艺术,一男一女两个演员在台上载歌载舞,在剧情中跳进跳出,正可谓“二人一台戏,千军万马就咱们俩”。传统二人转讲究“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是一门学问极深的戏曲艺术,目前在册保留下来的二人转传统剧目有200多部,常在舞台上演出的传统大戏有50多部。

虽然二人转有专业和民间之分,但专业二人转和民间二人转并不对立。专业演出队伍为什么在走下坡路?一是没有创作的支持,二是距离观众较远,在这两点上,都应该向民间学习。民间二人转由于走市场路线,他们更多的是以观众需求为主,他们的表演互动性更强,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大众,因此才会开拓出如此广阔的市场。在东北的大城市,剧场里表演的二人转,搞笑成分的居多,这个东西有观众,劳累一天的人们就要看个乐。但是35岁以上的观众,大部分还是愿意听老戏。

一听到“苏三离了洪洞县”就知道是京剧,唱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就知道是黄梅戏,但是现在二人转演员唱的是什么?是流行歌曲。这是没有人愿意看到的。现在东北二人转遍地开花,广阔的市场也引得很多二人转学校成立。学校多,说明学习二人转的人就多,这当然是件好事。但大部分学校都要求一个学生在两年内必须学会20个以上“小帽”,学会5个以上传统戏。二人转无论怎么改良,传统的东西都不能丢。民间二人转的年轻演员也需在专业上多下功夫。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