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莲花落,为浙江现存主要地方曲艺形式之一。初时,沿门说唱,多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继而开始说唱长篇书目,以绍兴方言说唱,其说表语言通俗、生动,幽默风趣,唱词通顺流畅,为群众喜闻乐见。
起源发展
绍兴莲花落从何而来,起源何时?1906年,“下三府”(今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有一个绰号“长手指甲”的张先生(名不详)流艺绍兴,招收沈阿发、唐茂盛为徒,是绍兴莲花落的起源阶段。从已故老艺人生平、绍兴莲花落早期曲调曲目和收藏的宝贵文史资料,都可以印证绍兴莲花落从“跑街卖唱”发展到“茶坊酒楼演唱”也在这一时期。
解放前,绍兴莲花落演出于农村或城区茶馆,观众多为农民及锡箔工人,被视为低级庸俗。演唱者也被人瞧不起。“夜唱莲花落,其词多俗俚,还多是劝人忠孝节义的事,于人心世道非无裨益……”1900年,周作人记载一百余年前莲花落在民间的演唱状况。
在经历“跑街卖唱”、“草台演唱”、“剧场演出”,让莲花落从“粗、俗、简、土”到“雅俗共赏”,从“拔出泥腿”到“登上大雅之堂”,是一大批莲花落艺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特别是1958年,成立了绍兴县曲艺协会莲花落演出队后,绍兴莲花落艺人队伍不断扩大。曲目也有说唱“节诗”发展为说唱长篇书。长篇书的出现,可以说是标志着绍兴莲花落这一说唱艺术向着逐渐成熟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开拓了演出市场。以绍兴民间轶事、传说为题材的《闹稽山》、《马家抢亲》等曲目,经艺人们相互传唱影响很大。艺人王金富于1958年7月,参加浙江省首届曲艺会演,演唱《闹稽山》“诉苦”一段,获得演唱奖。艺人丁水堂于1964年创作、演唱现代曲目《两只羊》参加浙江省现代戏(曲)调演获得荣誉。时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场文化大革命,使刚刚蓬勃兴起的绍兴莲花落,就这样停“落”了。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莲花落重回舞台出现转机。当时,在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和绍兴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重视下,一些有识之士频频牵头举办莲花落调演、举行莲花落大赛、组织曲目创作、培训艺术人才,推动了绍兴莲花落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胡兆海、倪齐全、翁仁康等全国有影响的著名绍兴莲花落表演艺术家。
1976年,胡兆海带着《常青指路》,莲花落第一次跨过长江,抵达京城。1982年,胡兆海的一曲《回娘家》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南方片)观摩演出,获得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一等奖。之后,胡兆海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赴西南、西北十三个省市巡演。这是绍兴莲花落打破地域界限走出省外的一次成功尝试。1997年,倪齐全的《傻瓜闪光》参加文化部第七届“文华新曲目奖”评选,获文华剧作奖、文华表演奖。1997年,潘家富的《卖座》参加全国第七届群星奖戏剧、曲艺决赛获金奖。2000年,翁仁康的《分爹》参加首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获表演奖、文学奖。2001年,倪齐全的《救爹》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曲艺类金奖。至今绍兴莲花落主创人员已创作了现代曲目280余个,35部中、长篇和50多个现代曲目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盒式音带和VCD碟片。公开出版绍兴莲花落专著四本。《翠姐姐回娘家》、《大年三十》、《小小父母官》拍成电视剧播放。绍兴莲花落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一大批优秀演员脱颖而出。
传承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绍兴莲花落观众开始出现断层现象,喜欢听莲花落多为中、老年人,前景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几年,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观众大量流失。
绍兴莲花落艺人们意识到现代社会是多元化、快节奏的,伴随着受众接受程度的提高,他们对艺术表演的信息需求越来越挑剔。粗俗简土的绍兴莲花落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有所创新。首先在音乐创作和唱腔设计上下功夫,引入各种现代音乐元素形成莲花落MTV、莲花落小品、莲花落歌曲等。在表演形式上尝试使用“男双档”、“男女双档”等。在创作不同品种的同时,由于人数、性别等原因,在曲式、曲风、和声、配器上都做了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特别是女腔的创立,更大程度上丰富了莲花落可看性和感染力。建立了两个传承基地,一个在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是主要业务人员的集中地;另一个在绍兴县富盛镇中心小学,主要培养新生力量。同时还举行了莲花“落”校园等活动,在全县7所高中、职校进行巡回系列演出培育年青观众。
绍兴莲花落“生机勃勃”背后的危机,不仅莲花落艺人看到了,曲协、政府也看到了。为此可谓花费了不少心血,屡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为绍兴莲花落的保护和发展出谋划策。特别是自从绍兴莲花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绍兴县县委、县政府对其保护发展问题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莲花落发展问题上县委、县政府一把手亲自过问,全力支持。由此,文化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花了大量精力,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绍兴县对绍兴莲花落(以及其他曲艺门类)的保护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2007年6月15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和中国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昆,亲临绍兴,为绍兴县授牌。2008年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又在绍兴县设立了分赛区。
在“牡丹奖”绍兴赛区的媒体见面会上,当有记者问及怎么会想到在绍兴县设立分赛区时,姜昆书记感慨道:绍兴县对曲艺发展有贡献,形式多样的曲艺种类,像莲花落,真实地反映生活,刻画出来的人物个性鲜明。我觉得在绍兴比赛有特殊意义,中国曲艺界对绍兴有着特殊感情。曲艺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最能代表“自己”的东西。把地方曲艺作为一张文化名片,是一件不吃亏的事情。地方曲艺文化丢失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找回来就非常难了。在绍兴县,社会各界都很注重发展曲艺,曲艺已在老百姓中生根发芽。
再造辉煌
对于绍兴莲花落的发展,绍兴县的县委、县政府领导都非常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文化引领战略”,把曲艺事业的传承、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县委书记徐焕明指出,绍兴莲花落是一张优秀的地域文化名片,我们要把这个名片做大做响。县长冯建荣表示,推进曲艺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与民同心的宗旨;推进曲艺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道理;推进曲艺的大发展、大繁荣,还必须坚持雅俗共赏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