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浅谈古琴名曲《林钟意》

2009-05-09 08:5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风笛声处
《林钟意》一般作为初学者入门小曲之一,并不被重视,但此曲虽小,却有独特风格,是传统古琴曲中不多见的“异类”。

《林钟意》,始见于1425年《神奇秘谱》。“林钟”为调高名,古称慢角调、角调、黄钟均、林钟调、黄钟宫调等,现在普遍称“慢三弦”调或C调,定弦弦式为将F调弦式的三弦降低一个小二度。“意”是古代琴曲中较为特殊的结构体裁,通常冠于几首同调乐曲之前,《林钟意》就是《西麓堂琴统》中冠于几首林钟调琴曲前的一首小曲。现谱由龚一先生据《琴统》所载打出。

根据我对周围琴友的了解,《林钟意》一般作为初学者入门小曲之一,并不被重视,但我觉得此曲虽小,却有独特风格,是传统古琴曲中不多见的“异类”。

中国民族音乐的音阶结构,给人们一个主要印象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do, re, mi, sol, la)五个音。中国民歌、戏曲、器乐曲的曲调,大部分确实也多由五声音阶构成,难得用到的首调的“fa、si”及变化音,也常处于经过性或偶而为之的地位,再或作为色彩性的应用。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春秋时期(前770-476)《宋玉答楚王问》中说道:“引商刻羽,杂以流征。”“流征”是五声音阶以外的音,历来已无疑义;公元前632年的《左传》中有“……七音、六律,以奉五声”的记载;殷王室墓出土的五枚钟,所奏出的音高是G宫音系统的“sol、 la、 do、 fa、 sol”;一些出土的埙也常见有五声音阶以外的“清角”或“变徵”等音高……这些文字记载和出土乐器都说明了早在3000年前,中国音乐已有了七声和变化音的存在及应用。但比较具体而实际地说明中国古代七声音阶的存在,还需要有完整生动的谱例,而传统的古琴曲即是完整生动的说明。龚一老师在对一些古琴曲打谱过程中发现,有些乐曲存在着不少七声音阶的音阶结构,它们并不是单一的经过性的偶然应用,而是与五声音阶并列使用,甚至被突出使用,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碣石调·幽兰》和《神人畅》。由此可见,中国民族音乐的音阶结构应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七声音阶结构。”

《林钟意》的“异”正体现在此,它同时把“fa”和“si”突出在骨干音的位置,这在中国传统古曲中是不多见的,难怪很多朋友听《林钟意》会感觉到有“胡音”。我倒感觉这恰恰是中国古典音乐博大精深的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东西,融合古今,博采众长,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除七声音阶的特点外,《林钟意》在短短几句中包含众多指法、技巧和节奏也是入门小曲中不多见的。具体表现为:

1.首句用“叠蠲”,并在全曲中七次出现,应该是初学者最早接触“叠蠲”的曲子。

2.大量使用“打”,一方面可以练习名指力量和灵活性,对习琴者感受不同指法对音色的影响也有很大帮助。

3.“si”音上那个“猱”一般使用高骨弹奏,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难度。

4.同样使用高骨的高音“re”上的“飞吟”也是此曲一大亮点,作为高潮部分,这个音弹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全曲的韵味。

5.多处大小附点的使用,对初学者培养节奏感亦有不小的帮助。

6.三处“6.36-”中第一个“la”在吟猱上有不同处理,尤其可以用来练习细吟。

此外,《林钟意》尚有一奇妙处:它本是无名引奏小曲,但乐曲古朴苍劲,意境幽远,深山、密林、古寺、钟声,宛如一幅隐士松风图,“林钟意”也好,“林中意”也好,都和乐曲蕴含的意境十分贴近,不可不谓巧也。

一首1分40秒不到的小曲能包含这么多细节性的东西,不管有没有“胡音”嫌疑,我都认为《林钟意》是一首初学者必弹、不可多得的古琴入门曲。

(注:本文第三段参考龚一老师关于古琴打谱的论著。)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