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鼓子秧歌的表演风格与流派
一种民间舞蹈动律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心态、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内在因素外,道具的运用和性能,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就鲁北地区鼓子秧歌而言,表面看来在表演风格上似乎是没有什么多大区别,但实际上内在韵律有着很大不同。
一般来说,商河地区舞蹈功架大方有力,粗犷豪迈,在伞的运用上喜欢“高架势”,给人开阔大器,威风八面的感觉;而惠民地区则不同,古朴沉稳,动律也比较缓慢,而且在功架上多用“低架势”,棒与花也各有所长,独具看点。
鼓子秧歌
角色所用舞蹈道具的不同,自然而然形成了动律差异,而所呈现出来的动律韵致也产生了不同。正如艺人们所言:“一人一个架,一人一个味,一人一个性”。
譬如伞,在舞动方式上就有三种:肩扛、腰插和手举。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扛伞、插伞、举伞“三个流派”。
表演中伞执法的不同,舞蹈动态和韵味自然就会不同,不同的表演风格自然也就产生了。丑伞表演者向右侧走下弧线推出,像是拉牛皮筋,柔中带刚,富有韧劲;花伞右手向右斜前方推出翻花后收于背后,动作潇洒自如,昂首挺胸,帅气十足;鼓子借抡劲带动上身,跳转劈蹲,大起大落,粗犷奔放;棒槌在肢体运动过程中相互击打,上挑下盖,左挫右擦,显得轻巧利落,表现出少年好动的活泼习性;而作为女性的花,因为舞动扇绸要求双臂必须向上展开,向前后左右抡动,以抡带动,致使抡起来风火有力,跑起来轻盈飘逸,活泼优美……
四个角色的四种道具产生了四种韵律不同的特征和角色个性。有个性必然就会有共性,哪它们之间的共性到底是什么呢?
共性在于肢体的下半部,即跑、蹲、跳、转等方面。跑要后蹬扒地,步大有力,奔放坚实;蹲要低矮下沉,落地生根;跳要迅速干拔,突然爆发;转要双臂张合,借力转身……这些特点不仅伞如此,其它鼓棒角色也是如此。这样个性寓于共性之中,上下结合,相互作用,从整体上形成了鼓子秧歌的统一舞蹈特性。
9、鼓子秧歌“跑场”的奥秘
很多人甚至包括专业舞蹈工作者开始接触、观看鼓子秧歌时往往对它的阵形变化感到迷惑不解,因为不管是多少人在场上,总是那样有条不紊,紧张有序,从不会出现混乱、或者说有人乱步跟不上的现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关键在于鼓子秧歌的“场图”。
场图是鼓子秧歌队舞动当中的路线,鲁北人也称它为“场子”。场图借鉴了古代战阵、古代仪仗、土木建筑、生产实践、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吉祥图案、动植物等形象,世代演练出一百多个舞蹈阵图,而表演阵形千变万化,但有一点却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老秧歌们所说的“外圆内方”。
由于历史悠久、岁月沧桑的原因,鼓子秧歌艺人们继承下来的或许只是秧歌舞蹈语汇、阵形的走法形式,并不持有鲜明的传统文化意识去跑场图,但鼓子秧歌代代相传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就证明了它持久的生命力和独立的文化品格。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或许也因为有了秧歌运动的形式而实现了它的传承,这也许就是鼓子秧歌作为“民间艺术”这个社会角色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独特交代。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