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鼓子秧歌以武舞成型 舞魂锤炼于军事与武术
鲁北地区的老秧歌们说起鼓子秧歌的舞蹈动作源流、出处时,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源自武术门派中的“大、小红拳”,这肯定了构成鼓子秧歌舞蹈语汇的重要元素是武术动作。而这些舞蹈动作所依托的平台则是那千变万化,看似眼花缭乱但内中极有规律和规范的秧歌舞蹈表演阵形。
鼓子秧歌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向来都是以武力取天下,得天下者为了维护统治无不编制歌颂本朝武功的“武舞”,用于郊庙祭祀,展示自己的威严。周代礼乐制度“六舞”中的《大濩》、《大武》,唐朝军中的《秦王破阵乐》、秦王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的《七德舞》,宋朝时期的《讶鼓舞》等,与鼓子秧歌相比较,在阵形、意境、神韵、舞技、功利诸方面,颇有相似之处,这可不可以认为鼓子秧歌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民间武舞、或者说宫廷武舞、军队武舞影响下的民间产物呢?
鲁北地区历史上兵连祸结,屡遭涂炭,血与火的洗礼不仅锻炼了这里的人民骁勇尚武的精神,也使他们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并把战争中某些手段用于民间舞蹈,经过千百年岁月的磨砺,锤炼出带有强烈军事、武术烙印的鼓子秧歌组织、表演形式,这难道有什么值得我们感到诧异之处吗?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是集劳作、抗灾、祭祀、军事、武术、杂技等于一体,在长久的历史岁月中逐渐磨砺形成的,它那变幻莫测的一百多个秧歌场图,则是借鉴了古代军事战阵、仪仗、土木建筑、生产实践、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吉祥图案、动植物等形象,经过世代演练而总结归纳出来的,是鲁北地区人民智慧和艺术创作才能的结晶与凝聚。
6、鼓子秧歌的角色构成
要了解山东鼓子秧歌,首先要了解掌握的是它的组织形式,了解它的角色构成。
根据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们的采访、记录与摸底整理,山东鼓子秧歌的角色构成有:
1、“十五”博士,简称为博士,目前民间称呼为“秧歌博士”。“博士”顾名思义即是见多识广、精于秧歌活动和表演的人。十五博士只有年过花甲的表演家方能荣获此尊称,其青年时代多是村里表演鼓子秧歌的名流更高手,曾备受乡里称颂,年事高后专门从事秧歌教练、表演指导工作,为保持本村特有的舞蹈技艺与荣誉不遗余力的工作。他们有各自的专长绝技,尤其是熟悉秧歌表演的各种“场子”——即队形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调动、训练新手,有条不紊、准确无误的跑出各种场子。十五博士是鼓子秧歌得以继承发展的关键人物,因此深受各村群众的喜爱与拥戴,他们对鼓子秧歌能够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贡献巨大,不可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