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吴川飘色,是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产生于晚清,成熟于民国至解放初期,冷落、沉寂于“文革”时期,复苏、发展、繁荣于改革开放后。
吴川飘色始于黄坡沙岗,由民间艺人陈趣珩(生于清朝咸丰丙辰年)创作,于民国18年(1930年)正月初八沙岗年例,陈趣珩第一次为沙岗创制四板飘色游行,其中三板为单人造型:《观音坐莲》、《时迁偷鸡》、《海螺仙子》,另一板是武术双打《三岔口》。这一表演,轰动了本县及毗邻地区,慕名前来观赏者数以万计,皆赞不绝口。尔后,沙岗飘色被邀到各地表演。其后陈趣珩将飘色制作技艺传予其子陈寿全(1907――1986年)等人。梅录镇瓦窑村在日寇投降的第二年(1946年)的元宵节,请来了祖籍瓦窑村的陈寿全来制作几板飘色到梅录巡游,这是第一次飘色游梅录,哄动城乡。其后几年的元宵节均有飘色巡游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飘色巡游停止近30年之久。直至改革开放时,适值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瓦窑村在1979年元宵又请陈寿全等人制作几板飘色巡游,这是解放后第一次有飘色出来展示,此项活动又开展起来。1980年以后陈寿全等人先后协助瓦窑、梅录头、梅岭等村制作飘色于元宵节游行表演。吴川飘色分布在吴川市部分乡镇及村庄,主要以黄坡镇、梅录街道的瓦窑、梅录头、梅岭、隔塘村为代表。
吴川飘色经历了一个演变和发展过程,由原来的“转色”演变为“板色”,发展到现在的“飘色”。发源地是吴川市黄坡镇沙岗村,由民间艺人陈趣珩首创,其子陈寿全继承和发展。目前,飘色的传承谱系主要有黄坡谱系、梅录头谱系、梅岭谱系、隔塘谱系。
吴川飘色造型独特,艺术形式多样,飘色人物靠一根隐蔽着的“ 色梗” 钢筋支撑。一板飘色, 在柜台的小舞台上或坐或立的称为“ 屏” , 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称为“飘”,造型人物的年龄一般为6至12岁的儿童, 飘色内容多为历史故事、神话故事, 近年也有现代题材的内容。一板飘色由过去的一“ 屏”一“ 飘” 发展到现在的一“屏”多“飘”,一“屏”十多“飘”,甚至多“屏”多“飘”。一板飘色就像一座活动的小舞台。
吴川飘色是将孩童化妆成造型人物,置于特制的板车上几米高的铁架中,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
吴川飘色一般由2至10岁左右的儿童上板乔装打扮
吴川飘色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第一步是设计师经过巧妙的构思和设计,作出飘色整套人物布局方案,再由有经验的艺师运用力学原理估量人物的正确方位,绘出可行性图纸;第二步是工艺师按照图纸尺寸拼装好饰柜车子,再将一根经过精心设计的铁枝固定在车子上,铁枝穿过某种被掏空心的道具或饰物,外面看起来就好像是某种道具或饰物支撑着人物在上面一样,十分巧妙。吴川艺人称这根铁枝叫“色梗”,饰柜车上所有飘色的造型人物重量都靠这根铁枝支撑,铁枝根据飘色造型的故事情节设计成某种造型姿态,并根据人体比例设计好座位支架,支架又分为看得见的明支架和看不见的暗支架,其中以暗支架居多。车子四周加上木板装饰成饰柜。旧时的飘色支架是木做的,多以铁钉、铁丝和麻绳捆绑固定,道具和人物则是由麻绳和铁丝捆绑。第三步在支架上套好服装,以隐藏、掩盖住支架。第四步是造型人物上架。这一部分最为复杂。先是挑选好6―12岁的少年儿童作为扮演飘色的造型人物,参与飘色巡游的儿童在上支架时要少喝水,以避免大小便,有的儿童口含高丽参片充饥,但遇到特殊情况,小孩可以从支架上御下来,十分安全。选好儿童后,化妆师将儿童化好妆,再由飘色艺人通过梯子将人抱上支架,腰部用皮带扣紧在铁支架上。大多数人物的服饰都是上架后穿戴装饰的。人物的衣服一般是敞开式的,人物坐上支架后,手脚与支架紧贴在一起,外面用衣服包住,再用别针扣好。飘色人物的脚是假装的,是用塑料泡沫做成的,外面包着做鞋的布料,女人物的假脚一般是长12公分,高10公分,宽6公分,男人物的假脚一般是长12公分,高10公分,宽8公分。假脚中间掏空与铁支架连在一起,飘色上人物的腿顺着支架摆放,真脚踩在假脚上,上面罩着裤子,用布绳子捆好裤管;使人看不出来这是个假脚;第五步是按设计要求安装道具和背景。旧时的背景多为静止的假山、树木、花草和三鸟、白鸽、鲤鱼等道具,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又增加了喷烟、喷水、喷火等自动装置。至此,一板飘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