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昌黎地秧歌 扭出七百年的精气神

2010-04-14 11:59
来源:一元一 作者:清远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

昌黎地秧歌 扭出七百年的精气神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
 
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磨炼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她历经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地摊到舞台,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艺术种类。多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
 
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男女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追至元代,由于蒙古族女性较为开放,出现了由女性扮演的"妞"、""等角色。又由于秧歌可即兴参演,所以又出现了戴"缨子帽"的丑角,这一蒙古族的服饰,在昌黎地秧歌的表演艺术中一直保留至今。以前的昌黎地秧歌,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有舞有唱、舞唱结合。直至清末民初,"唱"的部分转向了"莲花落"、"二人转"、"评剧"等舞台艺术,"舞"的部分,逐步演变为现存的纯舞形式。
 
由于昌黎在地理上的位置及战争、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昌黎地秧歌在发展中融进了其它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如在秧歌开始和演出行进中,耍"少林棍"打场开道,所唱的《秧歌调》中揉有《凤阳歌》的韵律,即与山东、河南而来的大量移民有直接关系。再如;"丑"角的晃肩动作,即带有明显的蒙古舞蹈特点。地秧歌中出现过"踩寸子"的"妞"角,即是受满族服饰影响的产物。
 
昌黎地秧歌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昌黎地秧歌角色可分为妞、擓、丑、公子四个行当。“妞”即戏曲中的“旦”,“擓”即戏曲中的“彩旦”或“老旦”,“丑”即戏曲中的“丑”,“公子”即戏曲中的“小生”。昌黎地秧歌的传统活动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场子秧歌又有三种:大场秧歌、中场秧歌、小场秧歌。昌黎地秧歌的内容丰富,取材大致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戏剧以及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内容等。昌黎地秧歌艺术表演随意性极强,没有固定的套路,表演者见景生情,即兴发挥,其丰富的表情配合身体优美的舞蹈,把秧歌艺术表演到了极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