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铁片大鼓:浓郁的乡土气息

2010-07-01 11:44
来源:中国扬州曲艺网 作者:清远
清代末叶形成于京东通州一带。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相传为民间艺人马小二所创。早期唱腔以小曲《初一十五庙门开》的基本曲调为主。

 
清代末叶形成于京东通州一带。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相传为民间艺人马小二所创。早期唱腔以小曲《初一十五庙门开》的基本曲调为主。初为渔鼓伴奏,后改作书鼓伴奏,并用铁板击节,配以三弦伴奏,故称铁片大鼓。又有一说,京东一带农村于耕耘歇息之时敲铁犁唱此曲“乐和”,因乐乐停停,遂将此调命名为“乐(lè)停”,后用此调唱曲说书,而为“乐亭(停)大鼓”。
 
铁片大鼓的曲词为上下句,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本句式,唱腔为板腔体,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末民初,铁片大鼓艺人进入北京城区,有杨才德、侯五德、王宪(显)章、车汉文等在天桥及隆福寺、护国寺庙会撂地演唱,所唱书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有《回杯记》、《书囊记》、《少英烈传》等。继而有傅士亭、尹士成、彭士增、张士成、纪中和、马宝山、赵松山、瓮华亭、高祥宝、翟青山、常德山、石金荣等人承其业。侯五德、傅士亭、翟青山三人声望最高,均被同时代艺人誉为曲坛“一杆大旗”。傅士亭的演唱以曲调明快见长,他好拉长音,喜在唱词中加虚字,长书之外兼唱短段,尤受家庭妇女欢迎。其拿手曲目有:长书《十粒金丹》、《再生缘》、《五女兴唐》、《隋唐响马传》、《薛家将》、《彭公案》等,短段《妓女告状》、《小拜年》、《蓝桥相会》、《刘金定下山》、《宋江坐楼》、《摔子劝夫》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有铁片大鼓女演员王瑞喜、王凤云、王凤友、杨莲琴、富润卿等登台献艺,以演唱《妓女告状》、《妓女悲秋》、《劝嫖交友》一类短曲享名。短段铁片大鼓由此昌兴。
 
其后,有女演员王佩臣、郭筱霞独步一时。王佩臣常在京津两地轮流演唱,于曲调、板式上对铁片大鼓多有变革,改原来一板一眼的板式为一板三眼,唱腔尾字喜用滑音,惯于在唱词中加入衬字,诙谐、俏皮,自成一派,被观众谑称为“醋溜大鼓”。其拿手曲目有:长篇《西唐传》、《书囊记》、《铁冠图》等,短段《三堂会审》、《独占花魁》、《小寡妇上坟》、《姜太公卖面》、《王二姐思夫》、《诸葛亮招亲》、《刘伶醉酒》等。郭筱霞以唱腔柔媚跳跃,表情细腻动人获得北京观众喜爱,于唱腔上多有创造,使头一句落三弦下把“2”音,第二句落中把“5”音,第三句落“4”音,第四句落“3”音,跌宕起伏,独具特色。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先后涌现出一批以“素”字辈为主的铁片大鼓演员,有马素海、唐素山、李素霞、李素珍、李素兰、李素芳及靳遏云、李兴海、崔秀荣、张新全、彭振林、魏长林、彭子富、马聚泉、赵玉明、刘秀珍、李艳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李兴海演唱的新曲目《大生产》、《蓝桥恨》、《火车司机张福林》、崔秀荣演唱的新曲目《春云离婚》等在新华广播电台(后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已不见铁片大鼓演员在北京登场。
 
(责任编辑:清净如水)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