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木板大鼓的风雨传承

2010-08-11 09:37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翟成新 李雅芹 高
木板大鼓又名“鼓子快书”。木板大鼓在清代乾隆时期即已形成。表演时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专司伴奏。
木板大鼓的风雨传承
“东北风一刮,雪花飘。大年三十来到了,人人都准备着把年过,家家户户蒸年糕……”这段《偷年糕》由木板大鼓传承人王秀兰唱下来,赢得在场观众一阵叫好。这是近日在阳信县举办的“消夏文艺晚会”现场上的一幕。
 
“提起木板大鼓这手艺活,那辛酸多了去了!”王秀兰姐妹打开话匣子,尘封的曲艺往事像电影一样浮现出来。
 
火红的五六十年代鼓声阵阵演出若明星
 
木板大鼓又名“鼓子快书”,其渊源及创始者,已无从查考。但据记载显示,木板大鼓在清代乾隆时期即已形成。表演时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专司伴奏。该曲目在阳信的传承代表人是李荣德。
 
李荣德祖籍河北福成,后迁至阳信县温店镇庆云赵村落户。受家庭熏陶,李荣德自小爱好曲艺,七岁登台演出,后拜老艺人左金魁为师学唱西河大鼓。
 
上世纪五十年代,李荣德在原来河北一带“和老峰”调的基础上,结合西河大鼓的韵调,经过长期摸索,反复说唱,加入两块木板做伴奏乐器,逐步形成独特新颖的木板书演唱形式。以不用或少用伴奏人员、机动灵活、行动方便为依托,形成木板清脆响亮,曲调婉转悠扬的说唱特色,此曲一出,在阳信县深受群众喜爱。李荣德的木板书刚柔相济、腔正韵圆,板鼓说唱完美结合,人物故事紧凑感人,逐步被大家普遍接受和喜爱。
 
随着演出实践和不断创新,李荣德搜集创作出的部分曲目,如《呼家将》、《刘公案》、《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等许多根据历史题材及长篇小说改编而来的节目渐渐被推上舞台。据其子李希海回忆,当时由李荣德演唱的木板大鼓《一盆葚子》、《送鸡蛋》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小段子,在参加惠民地区(现为滨州市)文艺节目汇演中,均获一等奖。“那个年代,每次出场演出都得提前邀请,和现在的明星差不多。”
 
演艺事业红红火火步入六十年代,在农村群众娱乐方式比较匮乏的环境下,木板大鼓一度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开心锁”。李希海说,父亲讲到精彩处,掌声和笑声连成一片。木板“梆”的一声,能让好听书的乡亲心痒痒上好一阵子。李希海说,李荣德于1980年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分会吸收为会员,至此,阳信木板大鼓借鉴其他曲艺之长,终脱颖而出。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