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木板大鼓的风雨传承(2)

2010-08-11 09:37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翟成新 李雅芹 高
李王联姻成就木板大鼓最辉煌 木板大鼓吸引不少爱好者广为学唱,填补了没有电视机时代的娱乐空白。 王秀兰的父亲王振连是阳信县洋湖乡洋湖村的农民
李王联姻成就木板大鼓最辉煌
 
木板大鼓吸引不少爱好者广为学唱,填补了没有电视机时代的娱乐空白。
 
王秀兰的父亲王振连是阳信县洋湖乡洋湖村的农民,擅长西河大鼓,耳濡目染,王秀兰五兄妹从小都对西河大鼓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王秀兰。虽然那个年代讲究艺术传男不传女,而王秀兰的父亲思想比较开明,所以王家的三姊妹都曾有机会随父学习。1982 年,19岁的王秀兰高中毕业后便正式跟着父亲学习说唱西河大鼓。
 
1985 年王秀兰与李希海结婚,嫁到李家后,王秀兰更是如鱼得水,与丈夫一唱一弹,再加上公公李荣德的精心培养,木板大鼓说唱技艺突飞猛进。那几年,也是王秀兰一家人演出最多、最辉煌的一段时期。夫妻二人常受邀到外地演出,淄博、潍坊、烟台都曾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一年的时间,只有在麦收、秋收时才回家呆几天,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各处演出,每到一处,方圆数公里的群众都赶去看他们的表演。有一次受邀到一个村里演出,正赶上有户人家雇了电影,起先王秀兰还担心演出会受到影响,结果放电影的地方跑没了人,都赶来听他们说书了。演出市场的红火,人手不够,王秀兰婆家、娘家的人就分成几伙,男女老少齐上阵。“有一年在滨城区里则镇的一个村里演出,到了饭点,老百姓都抢着管饭!”提到以前,王秀兰的脸上写满了兴奋和自豪,“ 没有舞台,就站在拖拉机车斗上演,有的乡亲赶十多公里路来听书。”
 
除了表演《呼杨合兵》、《杨家将》等传统曲目,为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生活,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王秀兰在家人的帮助下,自己创作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段子。“当时在计划生育宣传活动中编排了《 要儿子》、《回娘家》,后来又写了《夸女婿》等曲目。”
 
木板大鼓的风雨传承
在多年的艺术表演中,王秀兰获得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奖项。在全国闻名的胡集书会上,王秀兰多次被评为优秀演员;在市县文艺汇演上,她获得的“创作奖”、“表演奖”更多。由于在表演方面突出,王秀兰先后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分会接收为会员,被滨州市曲艺家协会接纳为理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