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当后人疑惑于无字的谜题时,无字碑又出现了一个更让人迷惑的难题,它上面又发现了字!
无字碑上有了字,可这字与武则天无关。经辨认,无字碑中上部的汉字是一篇金代人刻上的游记,名叫《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可另一种文字却一字不能识,但是和汉字有些类似。
这种不能识读的文字究竟是什么字?它与汉字又是什么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大批外国探险者来到风雨飘摇的中国,他们在大量盗取中国文物的同时,也揭开了这个文明古国一个个尘封地下的秘密。
1922年6月,比利时传教士凯尔温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掘开了辽兴宗皇帝的陵墓永兴陵,从中出土了辽代哀册。哀册就是皇帝、皇后、皇储他们的墓志的专有的名字,一般的大臣和官员就叫墓志铭。
契丹哀册的出土让契丹国文字在失传数百年之后重见天日。
汉字产生之后,很早就传播到各少数民族地区和周边国家,在很长时间里,汉字和文言都是这些民族的正式文字。在长期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各民族逐渐掌握了汉字的结构规律,创造出更加适合自己民族使用的文字。
契丹崛起于唐末,兴盛于宋,立国后,改国号为辽,逐渐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统治者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正好处于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割据局面,无独有偶,在与其相邻的西夏国,他们的文字同样是根据汉字创制的。
公元1036年,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参照融合了契丹文字的造型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笔画繁多,结构繁杂。
西夏大力推行西夏文字,翻译各种汉文经典及佛经,但汉字并没有因此而废弃,它与西夏文同时并用,直到王朝的结束。
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依然是辽阔雄壮,长风浩荡。
那奔腾而去的铁马金戈已无处眺望,那余音己绝的鼓击钟鸣也已无处倾听。
断壁残垣之间,千年一晃而逝,当曾经的一切都被历史掩埋,唯有那凝固在石板上的模糊文字记录着那曾经辉煌的年代。
公元753年,唐。一艘日本商船在风浪中剧烈摇摆,人们尖叫、挣扎,但是最后还是沉入大海。
消息传到长安,有一个人十分悲痛,他就是诗人李白。悲痛中他写下这样一首诗:“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他的好友,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在回国途中遭遇风暴,失去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