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年,初到长安的阿倍仲麻吕才是19岁的少年,他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来到这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唐玄宗给他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晁衡。
那时长安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许多像阿倍仲麻吕这样的外国留学生,大唐政治清明,思想开放,文化繁荣,在国际上拥有无与伦比的美好形象,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日本朝野上下出现全面学习模仿中国的热潮。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家为汲取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而派遣的官方外交与留学使团。
每次遣唐使的人数都在200到500名不等,同时还有10到20名留学生,30到70名留学僧,留学生进入国子监所属的六学馆修习各自的专业,而学问僧则汇集于长安和洛阳的各大寺院钻研佛法。
在古代,日本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405年,一个叫王仁的朝鲜人带着《论语》到日本讲学,并教授汉字,具有文化修养的日本人开始能用汉文记事。8世纪以前汉字是日本记录书面语的工具。
遣唐使在长安学习唐文化的同时,也精心研究汉字,据传,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结合汉字创制了日本片假名和平假名。
空海是日本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书法“三笔”之一。
空海和尚在日本称为弘法大师,他的书法在日本达到了登峰造极。空海在唐朝精研书法,借鉴草书形成新的字母形式,创制了日本平假名。
其实,平假名确实是从中国汉字的草书演化而来的,但并非空海一人所创,它早期为日本女性专用,由于宫廷女人长年抄写《万叶集》,而“万叶假名”的汉字,都有固定字音,写着写着,无形中便简略了汉字,变成类似草书的字体,就成为“平假名”。
学习汉字的日本宫廷子弟或考上大学的精英,为了将汉字念成日本本国固有语音,在汉文旁加上种种拆解汉字而形成的各种助词与记号,就形成了后来的“片假名”。有传说,片假名最初的创制者是吉备真备。
由汉字脱胎而来的日本文字,以汉字为素材,并且在应用中与汉字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汉字在日本社会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普及。与汉字相联系,中国的书法艺术也传到了日本。
虽然历史无法确定究竟是谁将汉字改造为日本的文字,但是庞大的遣唐使团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近300年间,留唐学生144名,其中许多人留唐时间超过了20年,甚至还在唐朝娶妻生子,从生活起居到言谈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