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环县道情皮影戏:悠悠刚健 字正腔圆 (2)

2009-08-01 16:1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孙永鑫
别具民族特色的环县皮影戏,以演唱道情为正宗。道情原是一种以说唱形式为主的民间小曲,是群众自娱自乐、表情达意的乡间小调。他源于唐代的《九真

别具民族特色的环县皮影戏,以演唱道情为正宗。道情原是一种以说唱形式为主的民间小曲,是群众自娱自乐、表情达意的乡间小调。他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后配以曲牌、歌词,演变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称为“道歌”或“道情”。宋末元初,当时道教的武党派和佛教的少林派为了反对异族入侵,往往三五人手拿渔鼓、简板、木鱼等上街游说,鼓动人民反抗外族,逐渐产生了早期道情。初步考证,环县道情起源于环县道教圣地兴隆山(俗称“东老爷山”),最初多以宣传道家思想,鼓动人民反抗外族入侵为主,属曲艺范畴,已有300年的历史。历经环县民间艺人长期的艺术实践,到了清朝末年,特别是一代皮影大师解长春的心追手摹,传承革新,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其它音乐的营养,增加了乐器伴奏,融入了民间故事情节,自成一家,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

环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兴隆山道观的修建,祭祀神灵活动,促使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诞生、成长并走向繁荣。自秦汉,特别是宋、羌、明、清以来,当地百姓和一些道教信奉者走乡串户,用渔家的渔鼓、简板相击伴奏,以道情的形式演绎道教故事,宣扬道家思想,同时鼓动人民御敌保国、捍卫家园,反对异族入侵和统治。在长期的宣传过程中,民间艺人为使道情故事更加形象生动,直观达意,逐渐将皮影引入道情。艺人们还捕捉道情曲调的特点,模仿阴阳、法师超度涌经和祭祀神灵的部分动作,将道情移植融入皮影,使二者达到完美结合。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一经诞生、流传,便经久不衰,显示出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同时,位于县城东侧40公里处的兴隆山,北与宁夏相望,东与陕西毗邻,素有“鸡鸣听三省”之称。也正是如此,在这相邻的环境中,直至今天,就形成了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的华池、庆城县及宁县盐池陕西定边等在内的分布格局,这些艺人们也便成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原生态艺术群体。

以明朝中叶起,各方云游道士即与山上修建道观,历经三朝,如今有大小庙宇70余座,规模之大,方圆百里独一无二。兴隆山道观的修建给一些长住道士和云游道士谈经论道、祭祀神灵创造了条件,亦为道情皮影戏的诞生、发展提供了根据地。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兴隆山镇山神无量主师诞辰,要大办庙会,大唱“神戏”,连续三日。白天为木偶、秦腔,夜晚是皮影道情。其他马戏、杂技也纷至沓来助兴。庙会期间,虽有秦腔电影助兴,但祭祀神灵的戏非土生土长的环县道情皮影戏莫属。当地流传:“祖师爷不看大戏,只爱道情皮影。”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一兴隆山为圆心的不规则扇面分布的道情皮影戏地域。在皮影艺人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根据地域和个人演唱风格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南、北两派。北派道情皮影戏擅长武戏,唱腔刚健,挑扦(操持影人)活泛。南派道情皮影戏擅长文戏,唱腔悠扬婉转,挑扦柔和,影人稳健。

据《环县志》载,环县自古是一个“山童水劣、世罕渔樵、秋早春迟、风高土燥”的偏僻地域,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贫乏。因而土生土长的环县道情皮影戏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4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