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爱我中华 > 历史丰碑 >

都江堰:历史最久远的水利工程

2009-03-21 02:3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秦朝时的李冰父子为了治理水患,建立了都江堰这个庞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国人无尽的骄傲。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还包括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李冰父子雕像

都江堰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仍发挥着工作。尽管经历了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汶川地震,但因为其设计合理、修建坚固且具有相当的防震性,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这几处重要设施没有受到较大影响。这也是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的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全世界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平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

至今为止,都江堰仍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都江堰仍然连续使用,并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责任编辑:冰诺)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