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又称湘桂运河或兴安陡河。开凿于公元前214年。
灵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于“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公里(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相当现代的船闸,主要建於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据记载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公里。灵渠的修建,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後,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陡门是建筑在灵渠的南北渠中的一种通航设施。它的作用类似于现代的船闸,只是比现代船闸建造简陋,但操作则相当简便灵活。
陡门,按唐人鱼孟威的《灵渠记》记载,系桂管观察使李渤创建于宝历元年 (825年)。李渤当时创建的陡门有多少?史无记载。总之没有超过18座。至咸通九年(868年),也就是说43年后,鱼孟威重修灵渠时,才将陡门增至18座。北宋嘉佑四年(1059)始增至36座。李渤初创的陡门,非常简陋。“杂束筱为堰,间散木为门”,用不了几年就坏。鱼孟威稍有改进,陡门悉用坚木排竖,切禁用散材。但木做的陡门,不管用多坚硬的木材,也易损坏。因而后代修建的陡门,悉用石建,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陡门,当然现存的陡门,已大部经过清代重修或重建,但其形式,与唐代系一脉相承。
1986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第二次论文研讨会在灵渠召开,到会专家学者在考察灵渠以后,对灵渠的设。计开凿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综观古往今来,全世界的运河,没有一条像灵渠那样,在来水量这岸少的恶劣条件下开挖的。而灵渠挖成了,而且航行了二千余年,这就是奇迹。这就是我们的先人在水利建筑上达到的高水平。灵渠不愧是我国的瑰宝。专家学者们的结论,是最好的对灵渠的赞赏。会中,专家们以学会名义,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将灵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接受专家门的意见,于1988年1月13日,公布灵渠由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1月,世界大坝委员会,组织全球6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来到灵渠考察。实地察看后他们赞不绝口.感到惊奇,他们说:中国两干多年前就有这样高水平的水利建筑,不愧为文明古国,灵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公元前214年,秦朝在统一南方各地的征战中,为了便于军队向南推进和粮草、装备的运输,秦军在并不长的时间里,完成了灵渠水利枢纽的建设。通过铧嘴分流的海阳河水,滚滚流向被称为大小天平的水坝,经拦蓄而提升的流水分别导入连接湘漓两江的运河——总长三十七公里的南渠和北渠,实现了引湘入漓,沟通航道的目标,最终达到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连接,成为人类水利史上充满智慧光彩的一笔。随着灵渠的开通,湘江与漓江的水运航道衔接起来,存在于中原和百越之间的天然阻碍被潺潺流水所化解。两个天然相隔的地域,两个本来并不相通的世界,让一段悠悠流水轻巧地系在了一起,从此再也无法分离。在舟楫的往来中,社会政治的分水岭不复存在,中央政府政令的传递可以畅流而行,南北两地的货物得以互通有无,中原与百越之地的文化、经济得以相互交融。更为重要的是灵渠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两地各族人民心理隔阂的消解,使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流淌得更加圆融舒畅,更加雄浑有力。
有人用“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说法来证明它的历史地位,但两者的气质是不同的。在长城的雄壮和险峻中,透露出拒敌千里的冷漠;在灵渠的宁静与从容里,洋溢着沟通心灵的温情。如果长城会令人想到金戈铁马的征战,想到烽火连天的岁月,灵渠则会使人更加向往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青山绿水间守持自己的天地,拥有自己的价值。
无论在历朝历代管理灵渠的官员眼里,还是在世代生活于灵渠边的平常百姓心中,都清楚它不可替代的价值,知道它对于国家政治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不管是于公于私,还是出于责任或良心,大家都把竭心尽力地管理和爱护灵渠,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
今天看来,灵渠水利枢纽工程虽然简单,但所有设计和施工的参与者忠诚守责,精细严谨地开好每一块石料,接好每一道石缝,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才会屹立两千多年而不朽。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