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爱我中华 > 历史丰碑 >

抗日战争(十二):胜利永远属于中国人民

2009-08-05 14:19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抗日战争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章。这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篇章。

国歌为什么唱这句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民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要起来啊!

中国有一个传统,叫“多难兴邦”。灾难的本身教育了我们应该如何。

我们牺牲所有的幸福,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把帝国主义赶出去!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内核。

国家如果不强大,不可能在世界上有地位。

中华民族从精神上真正站起来了。这是抗日战争最大的精神财富。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对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来说,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永远不会忘记。没有经历那场战争的人,感受到了60年前中国人民流淌过的鲜血和眼泪,会多一份清醒。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了,我们怎么迈步呢?

当战争已经远去,今天的我们,对于60年前父亲的苦难和鲜血,母亲的屈辱和眼泪,还有多少感受和记忆?

1942年5月4日,马力生还画下了日军的轰炸。那天,日军轰炸只有几万人口的保山城,却有1万多人死难;随后日军又投放霍乱病菌,保山城乡6万多人死亡,其中就有马力生的妻子、儿女。

马力生的日记记录了因侵略者投放霍乱,亲人一个一个相继死去的情景,悲愤而苍凉。后来他最小的孩子恩园也去世了。一个家庭就是这样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被毁灭了。

1943年3月12日,他惟一的感情寄托的儿子,这天得病去世了。这天我父亲的日记里面记了一句话:“恩园死了”,然后没有再继续写了。就可以看到他已经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了。

樊建川,当过兵,做过大学老师,经过商,现在又办起了抗战博物馆。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他用一个人的力量收藏了两万多件抗日战争的文物。

这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善良的老人,她真正发自内心的一个行为。

最近,樊建川又收藏了非常难得的,一个名叫荻岛静夫的日本兵在侵略中国期间写下的8本日记和一本影集。

当年,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里建造毒气室、焚尸炉大屠杀;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用最原始方式进行大屠杀!

据有关专家调查,仅在辽宁境内,有大规模的、比较大规模的万人坑就有35处,死亡人数58万多人。

91岁的本多立太郎是侵华日军的老兵。1939年8月驻扎在江苏金坛,曾杀死过中国战俘。

对战争的记忆让他痛悔,也唤起了他的良知。虽然内心受着战争罪恶的煎熬,但严肃的悔悟仍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他已不是第一次到中国来忏悔、谢罪。从1986年起,本多立太郎就在日本各地进行侵华战争忏悔演讲,至今已有1027次,听众达18万人。

刘奔,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侵华战争中的日本遗孤。他出生的长野县,是当时日本最贫穷的地区之一,派到中国东北的人也最多。日军溃败后,一家人失散,祖母带着极度瘦弱的刘奔逃难。不料祖母也病故,3岁的刘奔成了孤儿,被中国人收养。今天,刘奔也成为一个老人了。

我养父啊,在黑龙江虎林县日本宪兵队,差点被他们折磨死。但最后,他收养了我,所以一想起这些事儿,我就难以忘怀。我觉得我们父子之间心能相通,因为前面有很多经历,从小是怎么对待我的,后来在很艰难的条件下供我上大学,付出很大代价。他从来就没有担心过将来我会对不起他。当时他工资才39元,每个月给我寄20块钱。

刘奔一家是1945年春到中国的。当年为了永久侵占中国,日本在侵华期间,组建了1000多个开拓团,向中国东北移民共166万人。日本战败投降后,有4000多日本战争孤儿,被遭受日本侵略者奴役和蹂躏的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收养。对那些在生命边缘挣扎的日本遗孤,历经灾难,早已是一贫如洗的中国养父母伸出了仁爱之手。她们用自己的乳汁和口中省下的食粮,把这些孩子喂活养大。这,就是仁义中国。

完全是出于中国人的一种仁慈,仁爱,非常朴素的一种关爱,把这个孩子救助,把他们接到家里头这个时候应该说是刚刚从日本侵略的铁蹄之下解放出来的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本身恨透了。

当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当年的孤儿已经长大成人。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深深感谢将他们培育成人的中国养父母。

这是由1000多名日本遗孤自发捐款修建的感谢中国养父母碑。碑上用中日两国文字铭刻着这样的碑文:由衷祝愿日中两国的长期友好和平;并向中国养父母竭诚致意。为将中国养父母的伟大精神与崇高事迹传颂万世;为告诫后人不再重蹈覆辙,特立此碑。

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更多的人不忘那历史,于是有很多人把研究当作了自己的使命。他们是调查者,是记录者,思想者;他们甘守清贫,坚守而专一。

这个滇西山沟沟里的农民,叫段培东。抗日战争是他幼年的记忆,是他父辈们的血泪。为了让子孙后代真实地感知那段历史,段培东寻访了上千位老人。他不停地写,写了一辈子,人们称他为农民作家“老段”。

当年的整个腾冲城也叫小上海,打得片瓦不存。城里面的每一片树叶上,至少有3个以上的弹孔。这就是一种“焦土抗战”。当年很多老百姓在城外观战的时候,明明看到重型轰炸机,大炮往家里炸去,他们还非常快意,因为有日寇住在他们家。日寇炸死了再不会活过来,房子炸毁了还可以重建,这就是“焦土抗战”。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