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爱我中华 > 历史丰碑 >

抗日战争(八):中国人民不会在强敌面前屈服

2009-08-04 16:34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抗日战争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章。这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篇章。

1940年,中国的全面抗战进入到了第四个年头。这一年,也是抗战八年中最为艰难的时期。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始终想切断中国对外联络的通道。美国这个时候要考虑到和日本的经贸利益,苏联、英国、法国因为欧洲战事无暇东顾。西北的迪兰公路、西南的滇越铁路相继地停运瘫痪。1940年,中国惟一的一条获取外援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也关闭了。这时候的中国,仿佛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孤立无援的囚笼之中。

日军攻占武汉后,中日双方一度处于对峙局面,但是法西斯德国在欧洲战场频频得手,犹如给日本军国主义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日本陆军省迅速制定了"南进"政策,企图南下太平洋,占领东南亚,夺取国内急需的战略物资。

6月12日,宜昌的陷落使重庆危在旦夕。当初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宜昌周围地形险峻,易守而难攻,这里是上溯重庆的最后一道天险,距重庆只有600公里。宜昌失守,大批日军轰炸机直接从这里起飞,陪都重庆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火海。

政治上的诱降比军事上的讹诈更见效果。这一年,日本扶持汉奸汪精卫建立了汪伪政权,在南京举行了所谓的“还都”典礼。

更使国人担心的是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和军人也投靠了日本人,转眼间变成了伪军。悲观失望的情绪弥漫在整个大后方。

1940年的华北,也笼罩在日军推行的“囚笼政策”的阴影中。他们以“铁路作柱、公路作链、碉堡作锁”,一面以深沟高垒连接碉堡,把抗日根据地分割为孤立的小块,以便分区“搜剿”;一面加强修筑公路铁路,将根据地多层环绕起来,从外面包围封锁。用老百姓的话说:“出门上公路,抬头见炮楼。”八路军被迫缩小到几个山区偏僻小县,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物资也越来越匮乏。

在山西武乡县王家峪的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左权和后来离开前线的总司令朱德,几乎每天都对着地图分析敌情、研究对策。他们一致认为,必须设法剪破华北敌人的交通网,才能改变整个的战局。当时华北有七条铁路干线,正太铁路是贯通山西、河北的重要交通命脉,还连接着平汉、同蒲两条铁路。在这条铁路线上,有日军侵占的重要燃料基地阳泉和井陉煤矿。如果破袭正太线,将给日军苦心经营的运输网络以毁灭性的打击。

1940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指出:“现在是中国空前投降危险与抗战空前困难的时期,全国应该加紧团结起来,克服这种危险与困难。”

1940年7月22日,彭德怀断然下达了《战役预备命令》。

1940年8月20日晚10时,三颗红色的信号弹在华北大地上腾空而起。在5000里敌后战场上,八路军全线出击,对日军在华北的交通线发起了总破袭战。正太线的日军事先没有任何察觉。战斗打响后,沿线各据点同时受到攻击,到处响起了枪声和爆炸声。无数日军据点同时发出了求援电报和信号。参加此次破袭战和配合作战的八路军总兵力达到100多个团。

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当时八路军一面参加攻击作战,一面有计划地组织民兵和老百姓拆除铁轨,拆下来的铁轨有217000多根。那么,如此大量的铁轨,最后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八路军兵工厂制造的步枪、子弹、掷弹筒、迫击炮弹、手榴弹等大部分原料都取自敌占区的铁轨。

1940年9月16日,八路军总部下达了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命令,继续破坏敌人交通,摧毁深入根据地的日军据点。

百团大战当中的东团堡战役,我八路军将士有50余名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了。牺牲以后,当地的政府与部队的领导就把我们战士的遗体埋在这一溜。连棺材都没有,咱们都是铺的席。挖了一溜槽,挖了将近100多米的一溜槽,下面放上席,然后把咱们八路军的尸体一个一个地安放在这,最后上面又盖上席,掩埋在这。

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影响较大的战役就是东团堡之战。

1940年,东团堡是华北日军后勤补给线上的重要供应站,也是宣化至涞源的必经之路,在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负责攻击东团堡的是晋察冀军区杨成武部的第3团。22日夜,3团不顾日军凶猛的火力,于拂晓前攻占西南角的炮楼,打开了突破口。

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中,八路军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3人,但是,八路军也为此付出了重大代价,共伤亡1.7万人,2万多人中毒。

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行这一政策的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多田骏因此而引咎辞职。蒋介石特向八路军拍发嘉奖电报,赞许八路军“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苏联《红星报》评论:“中国人……始终表现高度之民气,对自身力量具有信念。中国人民为自由独立,争取最后胜利而战,依然表现最大之决心而不能动摇。”

“将军与孤女”的故事曾经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老人与日本小姑娘之间的关系。杨仲山今年81岁,住在天津警备区部队干休所里。直到1980年,美穗子才找到他,两人开始了书信往来。因为他就是第一个把美穗子从战火中救出来的八路军战士。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