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莒国迁都于莒(山东莒县),曾一度是在齐国、鲁国之外山东半岛上的一个强国,与山东半岛上的向国、杞国、渠丘国、齐国、鄫国、鲁国、邾国等诸侯国之间一直不停地发生争战,直到周考王姬嵬十年(楚简王熊中元年,公元前431年),莒国最终被楚简王亲率楚军所灭。后来,在莒国王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上建都之地名为姓氏者,称计氏,世代相传。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六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六计,实际上就是小宰的俗称,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其主要职责就是以“廉”位标准,时刻监察各级政府官员的治政情况,相当于后世历朝历代的监察御史,或二十世纪七十~九十年代中国香港地区廉政公署中的那些铁面无私的官员。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小宰以六计弊羣吏之治。弊,断也。六计,谓善、能、敬、正、法、辨,皆以廉为本,计其功过多少而听断之也。”在小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六计氏,后改称计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越国谋士辛研,属于以先祖别号为氏。
辛研,字文子,即辛文子,后名计研,他是春秋晚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传说其先祖为晋国的一个出亡公子,因权力之争而流亡于宋国,后裔又从宋国迁往吴、越之地,其中的辛文子迁隐在越国。
辛文子起先不事王侯,潜心于学,学问广博,尤其精于计算。后辛文子出任了越国大夫,曾向越王勾践提出“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十项经济政策,劝勾践修武练卒,防患于未然。由于他善于计算运筹,后人尊称其为“计然、计研”。据说:计然是老子的弟子,精熟道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他教给范蠡七种实用谋略,史称“计然七策”。在计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尊号为姓氏者,称计氏,世代相传。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官吏计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计簿,原来是一种各州、邑的计帐史册,由地方官员掌管,具体负责核计各类帐目的称计史令,因此俗称为“计簿”。计簿起初为鲁国特有官吏,后为逐渐成为两周时期的各诸侯国均仿设的官位,是中央王朝掌握各地经济状况的主要凭据,也是各大小诸侯国的经济核心。在史籍《左传·昭二十五年》中就记载:“臧会逸奔郈,鲂假使为贾正焉,计簿于季氏。计簿,诸州计帐也。”计簿,在后世多改称“主簿”,亦是重要的地方官制之一。在计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计簿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计氏、簿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计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计相,亦称计籍,是秦朝时期由宰相李斯设计的一种官职,分三部,即司计、典计、掌计,专职掌管各类籍目,包括人口户籍、农粮牲畜、地亩丝帛、山林水产、税收出付等等,是中央王朝的重要官职之一,到汉朝时期,计相职权愈重,合有如今国家统计局、审计局之职能。在史籍《史记·张丞相传》就由举例:“张苍迁为计相。专主计籍。之属司计、典计、掌计各二人,给衣服、飮食、薪炭。”在计相、司计、典计、掌计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满语为族通谱》记载:蒙古族计喇穆特氏,亦称济喇敏鄂玛特氏,世居锡喇塔拉(甘肃张掖永固镇一带)。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ilaminemat Hala。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计喇穆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计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计布出氏,亦称吉布褚氏,满语为Gibucu Hala,世居叶赫(吉林梨树叶赫乡),后多冠汉姓为计氏。
(2)锡玛喇氏,亦称锡玛拉氏,满语为Simara Hala,世居额楚(黑龙江额尔古纳河北岸),后多冠汉姓为纪氏、计氏。
(3)满族纪佳氏,满语为G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辽宁辽阳),成为满族的脱谱姓氏之一,少有记载,世居辽阳(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计氏、纪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中国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计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