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迁徙分布
到2009年1月为止,计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姓氏排行里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十三位门阀。计氏的远祖始于上古时期,传说是古代帝王夏禹的后代,因此计氏起源于大禹的姓氏,姒姓。到了周代,周武王建立商朝后,封古帝少昊的后代在“莒”(山东胶县)这个地方,于是成立了诸侯国莒国,建都于计斤,于是莒国的公族后代就用国都中的“计”字为姓。计氏后来在京兆郡发展成为望族,世称京兆望。
江西省的上饶市、景德镇市浮梁县、九江市彭泽县、鄱阳县油墩港头村,安徽省的合肥市、望江县白沙乡计家渡、肥东市、凤台县、庐江县、滁州市、安庆市东至县、马鞍山市、蚌埠市怀远县万福镇计圩村,河南省的开封市、巩义县、范县白衣乡韩庄、许昌市,天津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余姚市陆埠镇计家村、湖州市、嘉兴市新塍县,黑龙江省的肇东市五站镇, 湖北省的丹江口市、云梦市,江苏省的苏州市、无锡市、昆山市、盐城市、吴江市盛泽镇、常州市金坛区、江阴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鹿寨县平山镇大阳村龙岩屯、象州市,四川省的隆昌县,河北省的秦皇岛市,陕西省的咸阳市、兴平市,上海市的南汇区三墩镇,山西省的朔州市平鲁区,山东省的临沂市,吉林省的东丰县,辽宁省的鞍山市、营口市大石桥镇,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区,云南省的会泽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台北市地,均有计氏族人分布。
三、家乘谱碟
江苏句容计氏家谱,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江苏省句容市石狮乡城上村。
江西浮梁、安徽望江计氏家谱,2003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安徽省望江县白沙乡计家渡。
四、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 (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 (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 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 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齐郡堂。
晋鉴堂:南宋时候简州知州计有功在临时首都向皇帝献了自己写的《晋鉴》,要皇帝以东晋偏安当镜子,去恢复中原。后来被提举为两浙平盐公事。
五、历史名人
计然:字文子,一名计研,本姓辛,后人称其姓计;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越国学者,计氏鼻祖之一。
计有功:字敏夫;安仁人。著名宋朝右丞议郎、文学史专家。
计衡:字致平。著名宋朝朝奉大夫。
计礼:字汝和;浮梁人。著名明朝刑部郎中。
计大、计山:著名明朝苏州、无锡地区木版刻工。
计楠:字寿乔;秀水人(浙江嘉兴)。著名清朝哦诗人、画家、医学家。
计埰:女,字小娥,计楠之孙;秀水人(浙江嘉兴)。著名清朝诗画家。
计东:字甫草,号改亭;吴江盛泽乡茅塔村人,寄籍浙江嘉兴。著名清朝文学家。
计默:字希深,计东之子;吴江盛泽乡茅塔村人。著名清朝诗人。
计炤:字霭村,计楠之侄;秀水人(浙江嘉兴)。著名清朝书画家。
计长发:江苏无锡人。著名清朝书画家。
计诚:字诗巢;秀水人(浙江嘉兴)。著名清朝书画家。
计光昕:字曦伯,自号二田,计楠之侄;秀水人(浙江嘉兴)。著名清朝书画家。
计侨:字遖客;丹徒人(江苏镇江)。著名清朝书画家、诗人。
(责任编辑: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