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历史上每一次的民族交融,都促进了姓氏文化的发展,体现了民族团结、融合的风貌,构成了中华姓氏的一大特色。
先秦时代中国人自称华夏族,这里的“中国”二字是狭义的地域概念,专指中原地区,中原周边的地区被称为“四夷”,即“东夷、北狄、南蛮、西戎”,中原华夏族与“夷、蛮、戎、狄”四族构成了以地域方位、民族特征划分的五大民族集团。而“汉族”这个名称是汉朝以后才产生的叫法,它特指使用汉语,具有共同地域,共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今天的汉族实际上已在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融入了先秦五大民族集团的成份。汉族姓氏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
夷夏姓氏交融的第一个重要阶段是殷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几百年内。凡接受了华夏文明的各族,大体上融合为“华族”。于是蛮、夷、戎、狄的许多姓氏,也逐步加入华夏姓氏,使华夏姓氏得到了第一次的扩充和发展。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南方的楚、苗姓氏和西北的戎、狄姓氏。
周朝立国之初,分封诸侯,周成王封苗人酋长的后裔熊绎于荆地(今湖北省南漳县西荆山一带)。熊绎属芈姓,其子孙不断扩张,立国号为楚。春秋时期楚国兼并了45个小国,国力日益强盛。到战国时,其疆域北接中原(黄河中游),东抵大海,南邻百越,西有巴蜀,为战国七雄之一,楚人自称“蛮夷之邦”,以本土巫文化为基础,后接受中原文化,融合产生了独特的“楚文化”。楚国的公族有昭、屈、景三氏,庶族则有熊、鄂、罗、龚、督、申等等。而巴郡蛮酋有罗、朴、督、鄂、度、夕、袭七姓,巴南则有盘、冉、元、巴、李、田六姓,自称出自盘瓠氏(盘古氏)之后。
西戎族则以姜姓为首,为传说中炎帝的后裔,与羌族有血缘关系,西部的秦国为嬴姓,也为华夏族与戎族交融的姓族。秦穆公时兼并了12个戎国,拓地千里,成为西戎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