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6年,鲜卑的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公元439年统一北方,传至孝文帝时大力推行“汉化政策”,由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在短短三十年中近百万的鲜卑族人基本上实现了汉化。作为汉化的根本措施之一,孝文帝下令各部落的鲜卑语复姓,改为音、义相近的汉字单姓。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皇族近亲及贵族九姓也相应汉化。据《魏书·官氏志》所载,鲜卑族144个姓氏除少数保留复姓外,基本上都改成汉姓,并绝大多数收入了后世流传的《百家姓》中,经过这次大的民族交融,隋唐两代的许多重要政治、文化及军事人物都具有了鲜卑或其它兄弟民族的血统。
唐代民族交融及“胡姓汉化”主要是西域诸国(今新疆及中亚地区)及南诏国(今云南一带)等地,主要有西域的“昭武九姓”、“突厥十姓”以及“南诏六姓”先后改用汉姓。
两宋以及辽、金、元、明、清各代,以“胡姓汉化”为基本特征,是姓氏交融的第三阶段。
首先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在宋元之际逐步形成。回族信徒通称“穆斯林”,除用阿拉伯文念诵《古兰经》外,日常都用汉语,使用汉字姓氏。回族常见的汉姓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借用通常的汉字姓氏,如张、王、李、赵、刘、杨、周、曹等等;二是以伊斯兰教的谱系为基础而改写的汉字单姓,如:拜、撒、汾、定、虎、里、体、敏、纳、萨、赛、妥、脱、喜、鲜、衣、玉等;三是取自阿拉伯语的伊斯兰人名,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为姓氏,如白、丁、古、洪、兰、马、穆、麻、满、宛等等,其中马、穆二姓,据说即是借用“穆罕默德”的汉译字而来。
至于辽、金、元、清四大姓氏,均曾在不同历史时期立国称帝,高居统治地位,其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姓氏特色更为显著,影响更为深远,其汉化程度也更为深刻。由于一向被奉为姓氏学经典的郑樵《通志·氏族略》成书于宋代,无法涉及其后的辽、金、元、清四大姓氏系统,因而辽姓、金姓、元姓、清姓四大姓氏系统的研究,就成为近代姓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辽姓族人,据称为炎帝后裔,魏晋南北朝时号鲜卑,曾建立北魏王朝。隋唐之际称之为契丹,散居于代北、甘凉及辽东一带。其君主酋长称“达里呼氏”,其余贵族大姓有舒噜氏、耶律氏、萧氏、李氏等十余个姓氏。其中西夏国主李恒,先世为“于弥氏”,唐末赐姓为李。耶律氏则立国大辽。其母族萧氏本为舒噜氏,因仰慕汉代名相萧何而改为萧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