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韩清奇占籍潮汕之后,韩姓便在潮汕地区蕃衍迁播。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韩清奇裔孙韩见渠由揭邑霖田到黄陇都松柏蓝村设私塾授学徒,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其家眷最后卜居于潮阳黄陇都潘岱(今红场镇潘岱);乾隆八年(1743),韩见渠第六代裔孙韩振灏由潘岱迁居于黄陇都刘厝庵(今仙城镇刘厝);今台湾的桃园、八德等地的韩姓也是韩清奇的后裔。
唐宋八大家
明嘉靖三十六(1557)年,另一支韩姓也由福建莆田迁徙入潮。其开基祖为韩镇翁。韩镇翁最先卜居于潮阳峡山都长厝村(今属沙陇镇)。清初迁界,韩镇翁裔孙被迫迁徙各地。今仙城镇新湖村、五石及仙城,潮州彩塘,普宁咸寮,惠来点埔、里行、神泉及陆丰碣石国头及湖东,皆系韩镇翁之后。 潮汕人口约2万移居港台等地超3万。潮汕韩姓人口不到2万。揭阳约1万,主要集中于揭西河婆,惠来点埔、里行及普宁咸寮;汕头约5000余人,主要集中在潮阳仙城镇新湖,五石及刘厝,红场镇的潘岱,陈店镇的定安及海门镇的城北、北新;潮州约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潮安彩塘;此外,旅居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地的潮汕籍韩姓约3万多人。
曾巩后裔散居九江、广昌、南丰等地
曾参的后代曾据,为了避王莽之乱,率领宗族一千多人从山东向南迁到今天的江西吉安市西南、江西广昌县东,江西临川市西,广东韶关市南,江西赣州等地。曾巩为今江西抚州南丰县人。该县为了纪念曾巩,在80年代末期建立了曾巩纪念馆。近日,记者打电话向该馆打电话了解曾巩后裔的情况。该馆熊孟秋副馆长介绍说:“曾巩有后裔,主要居住在南丰、广昌甘竹镇、九江德安等地。南丰的曾巩后裔至今还未做谱,广昌的甘竹镇、九江德安的曾巩后裔在近年续谱,并到南丰寻根,祭拜先祖曾巩,他们也将新续的宗谱赠送给先祖曾巩纪念馆,作为后人研究曾巩的珍贵资料。”熊馆长最后答应将对南丰、九江、广昌的曾氏宗谱详细调查后,将有关曾巩后裔的谱系资料提供给记者,届时再作详细的报道。
吉安发现欧阳修的后裔聚居地古建筑村
2000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作了题为《浓缩古代村落建筑瑰宝吉安发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村 》的报道:“一个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村最近在江西吉安被文物工作者发现,这就是离吉安市区只有20公里的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该村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后裔聚居地。
钓源村现有150余户,700多人。在现存的150多处古建筑中,上可追溯至宋元,下则延绵于明清,其中基本保存完好的有祠宇5座,石桥2座,民宅120余幢。据《钓源欧阳氏家谱》记载,钓源欧阳氏于北宋末年开基,其后子孙繁衍,俊才辈出。既有父子登科、兄弟连科的高官大员,又有富甲一方的巨商大贾。他们在家乡营造私第、铺路架桥,使钓源成为显赫一时的乡村闹市。至明清鼎盛时,有居民近万人,酒楼茶肆百余家,商贾云集。时至今日,那巨型青石铺砌的长街短巷,纵横连接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照壁门巷牌楼,处处飘逸着古朴典雅的风韵,仍可让人追忆那久已逝去的喧嚣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