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万姓祖先堂 > 百家姓 >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笔名

2010-02-03 15:21
来源:中华一家人 作者:素年锦时
笔名大多是文人在写作时临时取用的姓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笔名,既继承了古代文人取别号的传统,又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人们一般都有名字。文人不但有名字,还常自取别号或者笔名。笔名大多是文人在写作时临时取用的姓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笔名,既继承了古代文人取别号的传统,又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古代文人的别号在意义上一般与名字没有联系,如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李白别号青莲居士、辛弃疾别号稼轩等。现当代作家的笔名少数在意义上与名字有联系,如刘蕴华笔名柳青。多数与名字没有联系;而是通过另取笔名,或者利用姓名用字中的同音字或多义字,一字双关,来反映作品的主题,或者反映在急剧动荡的20世纪中国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人生的追求、对故国故乡的感情。所以,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笔名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所接受,许多读者甚至已经不知道它们是笔名了。
 
  笔名概括作品的主题。老舍、落花生、孙犁是这类笔名的代表。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家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大都生活在北京的老房舍中,但作者通过审视现当代社会变革过程中小市民的命运、思想与心理,老是舍弃旧的东西。这就是“老舍(Shè)”中的人“老舍(shě)”。许地山《落花生》中说“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一句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以“落花生”为笔名的主要依据。孙树勋没有如父母所希望的那样“树立个人的功勋”,而是希望自己像一张犁一样深深地扎进土壤,通过犁地来发现其中无尽的宝藏。《山地回忆》《荷花淀》《嘱咐》等作品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笔名反映了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样的笔名有闻一多、茅盾等。闻一多原名闻亦多,字家骅。“闻”既可以是动词“听见”和名词“新闻”,也可以是姓氏,改“亦”为变调后同音的“一”,笔名的意思是“听见一条新闻也显多”,一字之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的不满。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宾、雁冰,“茅盾”是他发表小说《蚀》时的笔名,表达当代青年在时代冲突中的激情和困惑。“矛盾”的“矛”加上草头就表示姓氏,所以,“茅盾”即“矛盾”。
  笔名寄托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如鲁迅、林语堂、朱自清、柳青、沈从文、闻捷等。周树人不仅自己如父母所愿“成长为一个人、培养青年人成人”,而且希望自己如“隼”一样生活、战斗,搏击人生,所以1918年在《新青年》第4卷5月号上刊登《狂人日记》时以“鲁迅”为笔名。“隼”“迅”音近。林玉堂希望有一个自由谈论的场合,并使这样的能够自由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的场所多起来。因为“语”过去有yǔ(谈论、说话)和yù(告诉)二读,林玉堂就改“玉”为“语”。朱自华不仅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绽放光华,而且通过自“清”来为青年人树立榜样,并于1948年最终实践了当年《论气节》一篇演讲中对青年希望的“气节”观,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刘蕴华认为,柳树只要有生存的土壤,就能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永葆“青”春,也只有这样才能“蕴含光华”。“刘”与“柳”音近,“青”与“蕴华”有意义上的联系。沈岳焕从戎救国不成乃“从文”。赵文节在抗战时期盼望“听见捷报”,所以改“文节”为同音的“闻捷”。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