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藩翻译的英文全译本《西游记》共分四卷,1977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分别在芝加哥与伦敦同时出版第一卷,现已全部出齐。第一卷书内有译者序、注释和汉英专有名词对照表。余国藩教授在这个译本的序言中,对《西游记》的英、法、俄等译本均有所评述,并特别推崇韦理的译文,称赞韦理的才华及其成就,但也为韦理未能将《西游记》全部译出表示惋惜。余国藩认为,《西游记》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精品之一,包含着对儒、释、道三教严肃的讽喻,要把原文全部忠实地译出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因而他在译本序言中又说:“我很幸运,自从我来到芝加哥后就得以向内森·斯科特(Nathan Scott)老师及许多同事请教,如果没有老师、同仁和芝加哥大学的帮助,或者我缺乏勇气,要完成如此重大的翻译任务是不可能的。”余国藩的这个《西游记》英文全译本,受到东西方学术界的高度赞扬与肯定,如:伦敦出版的《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学报》曾载波拉德(D.E.Pollard)的评论文章, 美国安阿博出版的《亚洲研究杂志》曾载王靖宇(Wang,John C.Y.)的评论文章。
詹纳尔(W.J.F.Jenner)翻译的《大闹天宫——猴王历险记》,1977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一册,附有李士伋所作插图。这是根据电影动画片《大闹天宫》脚本译出的。詹纳尔还翻译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整理本《西游记》全文,由外文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
二、法译文
1.片段译文
《西游记》的法文片段译文的译者,较早的是十九世纪中叶的西奥多·帕维(Theodore Pavie)。他的两篇译文一篇题作《三藏和尚江中得救》,即《西游记》通行本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另一篇题作《龙王的传说;佛教的故事》,即《西游记》通行本第十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丞相遗书托冥吏”及第十一回“游地府太宗还魂,进瓜果刘全续配”。这两篇译文分别发表于巴黎出版的《亚洲杂志》第九期三(357——392页)与第十期(308——374页),后收入帕维编译的《故事与小说集》一书(57——88页,167——203页)。
苏利埃·德莫朗(Soulie de Morant)翻译的《西游记》的法译文有三回,即通行本的第十回、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像化金蝉”,收入他编译的《中国文学选》一书(264—286页)。此书由巴黎梅居尔·德·佛朗斯出版社于1912年出版,共391页。
徐仲年编译的法文本《中国诗文选》,摘译了《西游记》的两段译文。一段题为《孙猴的变化》(即《西游记》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摘译);一段题为《火焰山》,(即《西游记》第六十一回“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摘译)。两段译文之前有编译者所写《吴承恩与西游记》及尤侗《西游记序》的译文(270——277页)。此书由巴黎德拉格拉夫书店于1933年出版,共445页。
巴黎维加出版社1933年出版的吴益泰(Ou—I—tai)编写的《中国小说概论》,在介绍中国神魔小说时,对《西游记》第六回文字作了摘译,并附有《西游记》插图一幅(见该书31—46页)。
2.译本
苏利埃·德·莫朗翻译的《西游记》的法译本,书名《猴与猪;神魔历险记》,是百回选译本,由巴黎笛子(A la Sirene )出版社于1924年出版(151页),附有安德列·维尔德插图。
路易·阿弗诺尔(Louis Avenol)的法译本《西游记》,1957年由巴黎瑟伊尔出版社出版。这是根据上海文成书店1909年石印本选译的。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封面印有孙悟空彩色图像,内容是原书的第一至第五十三回;第二卷封面印有唐僧彩色画像,内容是原书的第五十四至一百回。书中有关宗教、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采用上海远东法文学校的译名,译文多采用意译,并附有不少注释,其目的是为了使法文读者能深入理解原文的含义。美国汉学家余国藩认为,此译本的译文有许多称得上是优美散文的段落,但译错的地方亦颇不少。
三、德译文
1.片段译文
卫礼贤编译的德文本《中国通俗小说》一书,其中第十七篇题为《杨二郎》,第十八篇题为《哪吒》,第九十二篇题为《江流和尚》,第一百篇题为《猿猴孙悟空》,都是对《西游记》情节的综合译述,与上边提到的英文本《中国神话故事集》所译述的内容相同。此德文本《中国通俗小说》由欧根迪斯里希斯耶纳出版社出版,有1914年版及1921年版,书中228页并有《西游记》插图“如来佛”一幅。
2.译本
乔吉特·博纳与玛丽亚·尼尔斯(Georgette Bone rund MariaNils)合译的《西游记》的德文百回选译本,书名《猴子取经记》,由苏黎世阿提密斯出版社于1946年出版(四六四页),附有插图。此译本是根据韦理的英译本《猴》载译的。